《联合早报》于2023年12月17日的报道《逾200万元投资传统奎笼恐淘汰 前公务员夫妻档盼奎笼成文化遗产》,让我非常担忧。若按照以往没有海洋文化遗产评估框架的行政方式,再加上决策以经济为主要考量,这个乌敏岛的奎笼恐逃不过消逝的命运。作为一个年轻小岛国,我们千万不能失去这个仅存的海上共同记忆和海洋文化遗产。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为了避免走弯路,有关部门明确地在文化遗产影响评估框架内,加入任何在新加坡海域的作业项目,都须要进行类似于陆地上遗产影响评估的要求。作为新加坡海洋文化遗产的提倡者,再加上我的海事背景和海域相关的商业领域经验,我认为要永续保留奎笼作为新加坡海洋文化遗产,是有可能的。关键是要与多方的商业单位、政府部门和民间团体合作。

第二个建议是,除了养鱼,还可以考虑推行包括与海相关的实地学习平台、环保教育、旅游景点、科研平台、休闲船充电站、海上太阳能、海上运动歇脚站、海上安全监视哨、海上餐馆等项目。将这些项目综合起来,再加上数码科技和更新安全条例的配合,就有可能达到规模经济效应,和充分利用奎笼在海上所占的面积。我要强调的是,所有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发挥跨部门协商的精神,互相补助,列出可以实践的新政策,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高。这不仅可以为保护海上文化遗产树立一个先例,还可以为其他海上百多个渔排提供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模型。

近几年来,新加坡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值得赞赏。2022年3月8日,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宣布市区重建局将推出的文化遗产影响评估框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然而,与陆地上相比,新加坡的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却相对较薄弱。据报道,当局已将约7200座建筑列入保护范围。但若进入国家文物局的网站查看,就会发现海洋的受保护文化遗产屈指可数。我们是没有海洋遗产,还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有没有,或者我们没有一个准则去判定与新加坡有关的海洋遗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