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偶尔小朋友进步(不管是学业或品行)而得到老师的小奖励,例如贴纸、小文具,这些都无可厚非。可是身为师长、长辈的我们,若无止境地用物质来换取小孩欢心,是在传递怎样的信息给下一代?

这种奖励所带来的快乐,不但能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还能让孩子不把快乐和物质画上等号。快乐实质上只须要和最亲爱的家人朋友花时间相处,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陪伴,远胜于让孩子只开心一天就丢在一旁的玩具。

快乐常常被解读为“有”。拥有更多,快乐则更多。于是乎,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传到下一代,就变成了“我若拥有更多/更新的玩具,我就更快乐”。

在我工作的领域常常接触到小孩。三不五时就会看到他们换了最新款的书包、文具,最流行的宝可梦闪卡,甚至最新款的手机。这些物质带来的快乐,真的能让小朋友快乐吗?物质泛滥的背后,是否就成了同侪之间的炫耀资本?这不但无法养成孩子珍惜东西的好习惯,还间接助长了他们“不劳而获”的心理。

用精神层面的奖励不是更有意义吗?这听起来很抽象,实则不然。学校也许人数众多,教师实行起来比较费心思。在家里就容易得多,比如孩子完成了指定的家务或学习任务,可以奖励全家一起玩桌游,或是安排野餐。奖励若是能安排一些平日一家人无法一起完成的,不是更有意义?

让孩子明白快乐的本质,重要性不亚于追求学习方面的进步。没有最新最夺目的玩具并不可耻,况且这些短暂的快乐,也不能掩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代巨轮的转动,孩子涉猎的知识层面得到提升,但若终日追求生理满足,心灵上变得无比贫瘠,人类也就变得越来越物质化和冷漠,那将是社会的悲哀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