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在形象宣传和文化输出方面,始终面临一个难以平衡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政府单方面的宣传制作往往流于俗套和说教,不仅无助于达到宣传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而导致受众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非官方的参与和助力经常被视为“五毛党”,是别有用心或借题发挥,而很难名正言顺地进行。

因此,与其低效的“砸钱买吆喝”,不如敞开大门和海纳百川,鼓励影视机构百花齐放。政府善加引导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通过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让艺术可以发挥引领社会风潮的作用。

正如该片导演吴京所言,美国的好莱坞大片都是在兜售其国家精神,却没有因为“主旋律”而遭人唾弃,为什么中国电影就不可以提倡自己国家的价值观?究其原因,这同民众长期以来接受的刻板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灌输不无关系。归根结底,民众是否发自内心地接受和认同官方推崇的价值观,主旋律能否真正具有普适性和穿透力,是决定国家形象推介的关键因素。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文化视角

此外,政府资助了大量低效的官方制作,却没有找到最大化宣传效果的途径,甚至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比如,各类官方主导的“文化下乡”活动和粗制滥造的官方宣传片,就在很大程度上让民众厌倦乃至麻痹。

电影《战狼2》的热映,是中国现象级的一个影视事件。该片不仅在极短的时间内刷新了中国多个电影票房纪录,而且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网络“口水战”。

但是另一些人则对之口诛笔伐,指出该片完全模仿美国大片,过于突出早已过时的个人英雄主义。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观点交锋实为罕见,也使《战狼2》的政治意涵更加耐人寻味。

不久前葛宇路被政府封杀,就是这种文化“不淡定”的表现之一。对此,政府应该在为艺术创作设定底线的同时,留有一定的容忍度。

还有人批评该片夸大中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所宣传的以血还血的复仇理念也不值得提倡。与此同时,大力颂扬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也使该片不得不背负着为主旋律“唱赞歌”和“政治说教”的“骂名”,而很难赢得所有人的支持。

在“豆瓣”电影评论网上,可以看到成千上万条“爱憎分明”的网友观后感。一些人为其感到振奋鼓舞,认为这部“主旋律”的商业大片令人耳目一新,大胆道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当艺术家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去展现其真实想法时,可能就在逐渐逼近真正核心和主流的价值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官方话语和艺术解读不一致乃至龃龉的情况,但这是意识形态、艺术创作与社会现实碰撞的自然现象,也是政府部门必须面对和适应的“新常态”。

尽管这些批评有一定道理,但该片在许多方面的出众表现却有目共睹。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政府官方资助拍摄的《建军大业》,恰恰是为了纪念中国解放军成立90周年,却在《战狼2》的骄人成绩面前彻底完败。

如果民众抵触或不能接受这些核心价值观的某些元素,哪怕政府占据了所有宣传机器也于事无补。反之,如果民众真心实意地接纳这些主旋律,即便是所有宣传都以此为基调,也不会影响他们的欣赏意愿。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如何让大众艺术“接地气”地回归现实,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增强宣传效力的关键所在。

对《战狼2》的正反面观点反差如此之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的民众心态。对该片持批评态度的观众认为,这部电影迎合了许多对中国崛起充满信心和倍感自豪的民众,但不应以纯粹的爱国主义去赚国民的钱。

这部官方电影的投资大,并动用了许多一线明星,但在口碑和票房方面都不被看好。《战狼2》的异军突起和《建军大业》的颓势表现都表明,中国政府在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输出方面可能需要反思。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这两个方面共同导致的结果是,赞扬政府比批评政府更加需要理直气壮。批评政府常常会得到道义上的支持,因为“骂政府”天经地义和义正辞严。与之相比,表扬政府往往被扣上“站台背书”的帽子,需要极大的勇气。许多对中国政府的赞许,反而需要“出口转内销”,通过境外机构和人士的褒奖来说服中国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