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半途“上车”或“搭顺风车”者,或对于岛国的国情民情未有充分了解;如不慎易受网络/媒体误导,或基于个人偏见及其他客观因素,如情绪/生活压力而精神失控,引发涉及他族的摩擦与纠纷。这类偏颇行为,不但有损社会和谐,也触犯法纪。若在社交媒体上被恣意渲染放大,极易造成困扰、猜疑等负面影响;有识之网民都应该自律和谨慎面对。

三、存异求同互相包容:每个人都是独特个体,不论在家庭、族群或社会群体,唯有异中求同,通过参与活动磨合,促进认识交流,培养凝聚与向心力,让差异变成谅解与包容,携手打造和睦互信、互助共荣的族群、社区、国家。

若有少数人心存异议或个性叛逆,有意无意地制造事端,发表歧视言论,我建议轻者辅导,重者依法处理,切忌任由“病毒”散播,危害社会。

多元种族之间的和睦共荣,关系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为“全民防卫”级别的议题。“种族歧视”属于恶性病毒,为防蔓延,也须定时接种“疫苗”;而定期推行各类种族和谐活动,加强各族之间的交流,或是国民心理防卫、“抗疫”良方。

移民社会的多元种族文化属性,既是热带岛国的强项,若处理不好,也会是脆弱的环节。殖民时代曾发生过华裔方言帮派间的冲突,建国初期也曾发生种族骚乱。立国时期,为了更妥善管理,为平衡族群人口及融合共处,建屋局规定各组屋区各族群按人口比率分配申请组屋的政策。这是防患于未然、前瞻性的民族融合居住的策略。

我们经历建国、立国阶段,近年步入与冠病共处时代,前行的人口列车,沿途靠站,搭客自由上下之际,也添加了不同背景的“插班生”,到此学习、工作、生活,为社会不同层面作出贡献。

勤劳睿智的各族先辈,一些选择在此安家,合力建国;新加坡逐步发展,一步一足印。建国50余年间,岛国从第三世界国家提升至发达国家行列,这些是许多国民耳熟能详的建国简史。

新加坡的前世今生,都嵌在缤纷的多元种族文化框架里;各族群间的和睦、共荣,为岛民安家立国之基石与资产,我们务须珍惜,加以守护。我国具有哪些特殊国情民情,值得“插班生”关注?这里列出三点,作为温故知新之参考,以及抛砖引玉。

日前喜阅7月4日早报周刊介绍马来族群的美食,扩大国人的美食版图,让他族同胞舌尖味蕾有新的体验。作为国际都会,新加坡除了华巫印三大主要群体,还有欧亚籍等少数群体,其他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缅甸、俄罗斯、非洲、欧美等地的人士,因各种因缘旅居此地;为提供“乡味”慰藉游子,各地风味餐食肆在岛国遍地开花,被誉为美食天堂。

近日财政部长黄循财在相关会议的演讲中,引用李显龙总理2017年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开幕礼上强调我国的种族政策:融合而非同化。这点极为重要。

二、保留文化传统:水有源,树有根,故能长流不息、茂蕤向荣。保留个别族群的传统文化,如语言、宗教、饮食、服装、习俗等,有助提升各族群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国民自小接受平等教育,不分彼此,一起熟习信约及和睦相处之道,这是注重全民防卫的“疫苗”。各族群互相尊重与接触、学习各异的文化,藉此促进了解,增添生活的情趣,促进社会和谐。

狮城脉搏

众人肤色各异,内心热血却俱同。多元种族和谐社会是一幅美好多彩的拼图,面对多变的时局,唯有秉持坚毅不变的信念,各族同胞不懈地协力付出,各自发挥所长,才能世代和睦共荣,并树立区域中的好榜样。

一、国际港口基因:数百年前的新加坡,旧称淡马锡,历来就是一个区域海港。10世纪时候岛上住着“海人”数百。潮起潮落,物换星移,处于远东十字路口的深水港,迎送着季候风扬帆过海而来的商旅、探险家、传教士、政客等,为小岛带来繁荣与机遇。

国家也规定各族主要节日为公假。因此,各族的节庆、大小文化飨宴,全民同庆。再者,因有其他族群的支援,过节时员工请假,多不至于耽搁企业工作及社会基础设施的运作;这是多元种族社会整体受益的实例。

个人深信,这项坚持将是新加坡多元种族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和而不同,存异求同,生活习俗中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族人民皆能随心之所安。这是新加坡人独特的幸福,人人都应守护它。

作者是前社区工作者
现为博物馆
自然导赏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