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多伦多圣力嘉学院兼职教师

多伦多是加拿大华人的聚居地区,那里的中餐馆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中餐馆的名字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其中所折射出的文化因素颇为有趣、耐人寻味。

有些中餐馆的英文名字使用不当。有一家小面馆,模仿中国美食纪录片名字《舌尖上的中国》的结构,给面馆起名“舌尖上的嘿小面”,名字起得很有时代感,能感受到调皮亲切,充满活力,但看其英文名字Delicious of Hey Noodles就不敢恭维了。英文读者难以明白Hey面条是一种什么面条,而且Delicious是形容词,后面不能用of,英文名字不符合语法。

华人对中餐馆的喜爱,有些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据英国广播公司(BBC)6月24日报道,居住在美国洛杉矶的陈戴维,在60多年里就造访过近8000家中餐馆,收集了几千个中餐馆的名字和菜单。

有些中餐馆的中英文名字属于音译,即中餐馆的英文名称直接使用中文字读音的罗马字母。比如一家饮品店,中文名字叫“贡茶”,英文是“Gong Cha”。贡茶的寓意是其饮品能给你带来帝王般的享受。这种意思很难用寥寥几个英文单词解说清楚,所以干脆就用了音译。

有些中餐馆的中文和英文名字属于意译,即中文和英文名字在意思上对等或相近。比如一家小饭店,中文招牌是“肉夹馍”,英文是Chinese Burger“中式汉堡包”。这样的双语店名对懂中文和讲英文的人来说,都是一目了然。

海外中餐馆常用的中英文名字

多伦多有一家客家餐馆,它的名字分为两行,分别是Hakka Ren(客家人)和Chinese Restaurant(中餐馆),在Chinese和Restaurant之间又嵌入两个中文字“客人”。一个中餐馆的名字竟包含了英文、中文以及汉语拼音三种元素,真可谓颇具匠心。

餐馆的英文名字很清楚地标示出,这是一家主打客家菜的中餐馆;中文字“客人”更是一语双关,即表示“客家人”,点明餐馆经营客家菜系;同时“客人”使顾客有一种“宾至如归”来餐馆做客的亲切感。

中餐馆名字的好与不好

比如一家日本拉面馆,中文招牌是“味千拉麵”,标注了日语读音Ajisen Ramen,同时配以英语名字Japanese Noodle House(日本面条屋)。一家越南河粉餐馆,越南文是Pho“河粉”,中文名是“肥牛粉”,英文名是Vietnamese Delight“越南美食”。

“一店双名”或“一店多名”

为了华人辨识方便,同时也为了吸引非华人族裔的食客,海外的中餐馆大都是“一店双名”:英文名字和中文名字。

据统计,海外中餐馆英文名字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词是China(中国)、Chinese(华人)和Restaurant(餐馆),约有三分之一的餐馆名字采用了这三个词作为中餐的标识。中餐馆常见的英文名字还包括:Wok来自粤语发音的“锅”、Garden(花园)、House(房屋)、Kitchen(厨房)等。

多伦多其他族裔的餐馆除了使用本族语和英语,为了吸引华人顾客,也有不少在餐馆的名字上加上中文字。比如,有些韩国餐馆、越南餐馆、日本餐馆的名字往往有三个招牌,分别使用英文、中文及本国文三种文字,形成了“一店三名”的现象。

有些中餐馆的中文名字和英文名字毫不相干。比如中文店名是“草原羊肉馆”,英文店名是Royal Dumplings“皇家水饺”。二者之间既不是音译,也不是意译,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名字,风马牛不相及,在意思上没有任何关联。这种情况的“一店双名”极为常见。

好的餐馆名字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通俗易懂,简单直接,朗朗上口,卖点突显。

海外中餐馆和中国国内中餐馆常用的中文名字,就名字构成结构来说大同小异。比较多见的名字常以酒楼、酒家、酒店做结尾词,以彰显其餐馆的宏伟;或以“轩”“阁”“园”“府”等为收尾字,以显示其高雅;以“村”“家”“舍”等为收尾字,以显示其温馨和接地气。

不好的餐馆名字原因则各不相同。有些餐馆的名字不像餐馆。比如一家烤鱼店的中文招牌叫“麻省理工”,英文是“Sichuan Gongfu Fish”,直译为“四川功夫鱼”。把四川称作“麻省”有些牵强,把料理叫“理工”更是有些附会。中文名字使人联想到麻省理工学院,而英文名字Gongfu Fish也使人如坠五里雾中。

海外华人,不论在海外多少年,胃始终是中国胃。尽管身边不乏其他族裔的美食,时不时光顾中餐馆,也是生活的日常。

海外中餐馆的中英文名字折射出的文化现象,值得社会语言学家的关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