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唯以分数论高下,而道德教育缺席的体制,会催生道德沦丧的高智商罪犯,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巨大的危害。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准备应试的能力和技巧,用十年寒窗苦读换来进入好大学,以便取得好工作、好前程。这是基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独特国情,创造阶层流动的相对公平的做法。

当然,中国政府的这些大刀阔斧雷霆万钧的行政作为,都是有其明确目的的。一方面是因为追求进名校的内卷焦虑,对孩子和家长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譬如,一家校外培训机构的宣传语充满了威胁的意味:“你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者!”。

华人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和观念,多年以来为新加坡的人才发展带来巨大的助力,但是在社会结构转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当下,只关注学术成绩的狭隘观点,反而有可能成为华人不能顺应时代潮流,全面提高素质的拦路虎。

另一方面,形成产业化的校外培训行业,给家庭带来的经济重荷,已经变成生育的固定成本,直接拉高了生育门槛,严重不利于中国要尽快提高生育率的政策目标。换言之,校外培训行业的蓬勃发展,除了这些培训机构和后面的资本赚得盆满钵满外,其他的利益相关方都是输家。

作为一个家有小学生的家长,我衷心希望学校和社会少些关注分数,少些强调道德教育,多些多元化教育,让学术成绩不好的孩子有更多在其他方面大放异彩的机会,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无条件地爱和接纳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有点钱又担心孩子未来竞争力的城市中产阶层,是中国政府希望重点提高生育率的对象。位于社会夹心层的他们,要么是须付出更高的代价来上补习课,要么是再也上不起,担心孩子的升学受挫,未来可能从中产阶级掉队,更加要节约资源,少生孩子。

时事透视

作者是风险投资人,在政联机构任职

但是,这样的教育制度还应该或者说还能维系多久呢?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全面铺开,产业结构转型,各类新兴技术飞速迭代,应试体系下填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面对这些强大的科技,还能有竞争力吗?

但是,本人觉得整顿校外培训的做法根本不治本。这个政策的落地对于有钱人和穷人,不会有影响,因为他们要么本来就是上私教一对一授课,要么本来也上不起。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这个红头文件的发布对于校外培训行业的打击力度之大,政策覆盖面之广,手段之高明,真是让人瞠目结舌,可谓让中国校外培训行业瞬间坠入寒冬。

这在新加坡也是类似的道理,靠政府的硬性规定为孩子减负,就像治理洪水靠“堵”,并不能解决问题,其本质还须追溯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从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扭转整个社会的分数主义。

只强调知识的吸纳和记忆,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样的人无法应对未来社会的种种不确定性和瞬息万变的复杂情况。只关心学生的成绩,把孩子标签化,忽略孩子的个性化和个体化,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闻不问,迫使孩子把自我评价建立在分数上,这对下一代没有好处。

中国的素质教育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一直都是浮于表面,囿于形式,归根结底是因为还没有其他比高考更公平、公正、合理、高效的形式,提供阶层的流动机会。一旦阶层的流动停滞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也消失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就会突显。

因为波及了新东方、好未来之类的在美国上市的教育中概股,华尔街的各大投行在经历蚂蚁集团、滴滴出行的IPO风波后,中国政府对校外培训行业的重锤出击,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坐不住了,纷纷对客户发出“远离中概股”的投资建议。能令经历过资本市场惊涛骇浪的华尔街之狼都望而却步,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风险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