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迹微博、豆瓣等网络社群够久的人,对这句话一定不会太陌生。

资本追逐利润,艺人与观点追逐流量。对艺人而言,容颜与实力相比,显然前者更容易被大众所识;同样的,在挑动情绪与理性客观之间,前者对观点的传播来说也更加容易。

郑爽、吴亦凡等案件发展一波三折,多次反转,让许多关注的网民云里雾里,不知该相信哪一方消息。直到最后官方调查通报后,才帮助厘清了来龙去脉,有了权威的解释。

从美国两党的身份政治到微博上的各种对立的话题,都体现出当前社交平台通过普及性与匿名性,将群体冲动、易怒、非理性等特性进一步放大。

相比于2008年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退赛后铺天盖地的谩骂,以及大坂直美本届奥运会中不敌冯德劳绍娃后,被日本网民网暴的情况,不能不承认中国网民心态上的进步。

到了后面涉及其他艺人的丑闻,乃至大部分具有争议性的社会新闻时,不少网民都学聪明了,在面对最初的叙事时都避免过早做判断,而是选择“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最好是官方介入调查后,再做评价。

所以才会出现空有颜值而缺少代表作或私德有亏的流量艺人,才会有人传播偏颇片面的观点来挑动社会情绪的对立,才会有游走在道德与法律边缘的利益集团。

当然,这种进步不仅仅是网民自发,也少不了由上而下的引导。但这种引导究竟是对舆论的操纵,还是对理性的维护,就又是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尤其是今年。

从年初的郑爽弃养及逃税事件,到7月的吴亦凡涉嫌强奸被捕,及之后引发的一连串涉及大大小小大陆男艺人的各类丑闻,再到最近中国政府出重拳,整治娱乐圈乱象等一系列事件,让吃瓜群众目不暇接。

“内娱(内地娱乐圈)苦流量久矣”。

当有好事者借着一条有关耐克球鞋的微博,向为中国夺得东奥首金的射击运动员杨倩发难,攻击她“不爱国”时,网民并没有对杨倩群起而攻之,而是批评始作俑者为博眼球故意搞事。

或许这种情况令人诧异。毕竟无论中外,网络社区、社交媒体都是高度情绪化,高度对立,非此即彼的平台。不过正如这个社会的构成一样,中文互联网上既有无脑粉丝,也有理性看客;欧美网络上既有QAnon等阴谋论者,也有客观的声音。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受众拓展内容策划(中国)renqi@sph.com.sg)

见任见智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在群体当中时,情绪会被放大,从而展现行为及认知上的趋同性及非理性。法国19世纪的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里,就形容群体拥有“冲动、易怒、缺乏理性与批判思维、情绪被夸张放大”等特质。时至今日,这个结论依然正确。

互联网告诉我们,人类不需要在现实中处在同一空间里,也能展现相互认同的群体特质。

当中国乒乓球混双组合许昕、刘诗雯,7月26日晚在东京奥运会的决赛上,输给日本组合水谷隼、伊藤美诚后,各大中国社交平台上对中国队的鼓励与支持,盖过了批评谩骂的声音。

不过历史总是有周期性的。当非理性的声音被放大到顶点时,舆论的钟摆就会开始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