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清零与共存政策的描述,两者不同的只是对于病毒扩散所须承受的风险和代价。这里指的风险和代价不单纯是传播率与死亡率,而是经济代价、供应链压力、外交与民间交流、社会及民生问题等。表面上来看,采取清零的政策看似因风险和代价承受能力低,而共存政策则是相反,但这是对各国可承受风险与代价的误解。笔者认为可承受风险及代价因各国国情而异。

对内,中国的清零政策意味着实施不惜一切代价杜绝病毒传播的措施,如严密排查个人行踪与密切接触、严格执行隔离、病毒检测、封城等。对外,严格限制入境及执行入境后的漫长隔离期。这方面最受影响的应该是近两年无法返回校园上课的国际留学生。相比其他国家的防疫政策,中国的清零政策确实严苛,也是一些国家批评中国与国际开放步伐脱节的理由。

(作者是留学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博士生)

随着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迅速传播,已选择共存政策逐步开放的国家,又再次面临平衡防疫限制与维持开放的难题。北京冬季奥运开幕的逼近,也再次把国际关注点集中在中国的清零防疫政策。

在短期内,两个政策在宏观层面所须承受的风险和代价不相上下。清零政策可理解为长痛不如短痛,以短暂的隔离与封锁,换来广大民众长久的正常与稳定生活;共存政策则是延长民众正常生活直到万不得已。对于清零与共存政策的中长期成效,其风险与代价评估尚且言之过早。

建立在同样的防疫防线部署下,各国可在安全与可控的情况下复工复产,给国民某种程度的正常生活。例如,在清零政策下民众可正常上班、上街、上课,但出现确诊病例就立即隔离封锁,避免病毒扩散。相同的,在共存政策下民众也正常生活,但在确诊病例出现上升趋势便逐步收紧防疫措施。

简而言之,清零与共存政策本是同根生,都以平衡正常生活和控制病毒传播为出发点。在短期内,两个政策的宏观风险与代价不相上下,所以各国的防疫政策不存在哪个更好;而各国的政策选择取决于本国国情。

笔者认为,不管清零或共存政策,都是以平衡正常生活与控制病毒传播为主,但两者间的不同在于,各国以本国国情来决定可承受的风险与代价。因此,各国的防疫政策不存在哪个更好,而是体现出各国对于疫情防控与传播的可承受风险程度。

至于在清零与共存间的政策选择,国家主要有三方面国情考量:一、国家人口的密集度及控制病毒传播能力;二、国家疫苗接种率和有效率,及医疗体系的应付能力;三、国内经济比例,多少靠内销相比国际贸易。不管选择哪个政策,国家及国民都须承受风险和付出代价,但任何国家都会根据本国国情选择最低风险和代价及最高收益的政策。

与此同时,病毒在已开放国家迅速传播,成了中国坚持清零政策且批评共存的理由之一。这种互相批评不只存在于国家间,也存在于各国国内民众,无形中产生清零与共存政策的对立。但现实中这两个政策是否对立?是否存在哪个政策更好?

首先,清零或共存政策的共同之处是防御线的划分与战略重心。放眼各国的防疫政策,可观察以下共同防线,从外围到战略重心顺序:边境管控、社交限制、病毒检测与疫苗接种、医疗体系的应付能力。每个防线的目的是减少或拖延病毒传播,确保医疗体系维持操作,一旦医疗体系不胜负荷,便是防疫离沦陷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