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物价频频上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望子成龙的家长当然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业。因为如此,为了“生存”,我们常过于注重“业绩”,忘了学习道路上有很多无法量化的收获。近期,教育部长陈振声再次强调,教育的关键在于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学习的热忱。这是必要的提醒,也是让教育界欣慰的勉励。

考试和测验必然有它们的好处。适当的测试可帮学生温故知新,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在哪里,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须要改进。但问题在于大众是如何看待这些测试的。测验和考试是让我们进步的动力,不是体现我们比他人好的方式。若我们继续把考试成绩当成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准绳,不管教育部怎么改进,学生的压力是不会减少的、我们的社会也摆脱不了分数主义的魔掌。

虽说官方政策已经推出,而且当局表现出要改革的强大政治决心,但是要改变本地固有的学习文化和心态,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他们得争取到教育部属下的学校、家长的支持,以及克服根深蒂固的心理偏见。

忘了学习道路上有很多无法量化的收获。

“请问你的补习中心的学生有几个A1?”这是家长常问的问题。较少人会问我们是否能与他们携手让孩子更爱读书,或让他们在学习课堂上的知识之余,也能增广见闻。

我并不怪他们。

政策要奏效,学校的配合很重要。盲目地跟从,但没有领会政策的精髓,是无法改变风气的。记得疫情暴发那年,因为课程受干扰,教育部宣布当年的年中考试取消。怎么知道很多学生发现,换来的却是更多的测验,学生压力不减反增。过去两年,学校逐步取消小三、小五和中三年中考,一些较传统,可能想“冲业绩”的学校,还是继续着重于课业和测试,感觉有点换汤不换药。

不仅如此,教育部也用行动支持这个理念。从明年起,中小学取消所有年级的年中考试,以便腾出更多时间让学生探索学习的乐趣,减少对考试的偏重和对成绩的执着。

虽然洪维能的出发点是希望国人了解和掌握职场趋势和最新科技,但是他还是没能摆脱惯性思维,把文凭当大棒,施压人们不断进修,显示我们的态度还在原地踏步。他口口声声强调文凭是次要的,然而提出的建议却泄露了他仍然把文凭当作衡量个人的重要标准,也知道很多人跟他的想法一样,所以才会提出给大学文凭设下有效期。

为了“生存”,我们常过于注重“业绩”,

如果要跟着教育部的新理念同步推进,必须从小问题着手。当你看到孩子的测验成绩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记得问的问题不是“为什么你这么差劲?”或“你是不是最后一名?”而是“你哪里不明白?”孩子放学回家时,问的应该是今天学习愉快吗,不是“快点去读书,隔壁小明快追上你了”。要国民学习新技能,不该威胁对大学文凭设下有效期,而是提供更多财政资助教育,吸引人民多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新理念,在教育上与时并进。

家长的态度当然也是新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没有了年中考试,父母因为无法衡量孩子是否有进步,所以开始提心吊胆,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有些甚至要求学校举办模拟考试。平日的小测试计分较少,让家长和学生感觉每分都更重要。比如总分20,13分等于B、14分就等于A,所以父母表现得锱铢必较,更在乎考到的每一分。尽管20年后没人会记得那一分,但当下对他们而言,似乎就是生死的关键。

普罗大众看待学习的态度须要改变,教育部的政策才能成功。总理和历届教育部长在过去的10年,一直强调文凭只是一个工具,重申态度、经验、不断进修的精神尤为重要。不久前,西海岸集选区议员洪维能在国会建议,为大学文凭设下五年的有效期,引发了坊间激烈的讨论和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