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北半球大部分国家不再实施甲类控制。今年1月以后,疫情进入后半场,疫苗、快检工具使得大流行可防可控。4月9日,日本决定讨论将其从2类感染病症降为5类,韩国公告从甲类调为乙类,最快在5月23日实施。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去年12月冠病肺炎确诊病例3490起,今年1月确诊3825起,2月确诊3387起,连续三个月无病亡。发病率已低于肝炎、肺结核等;死亡率低于爱之病、肝炎、肺结核等。冠病作为一种流行病的危害程度已大大低于2020年早期。吉林疫情的重症率0.34%,为感冒的一半,病亡率更低。一个多月以来的上海疫情,重症率低于吉林,病亡人数只有七人。冠病流行株的传播力的确增强,但致死率大大减弱。
(作者是武汉大学分子病毒学硕士,流行病现场调查专家)
根据Worldometer网站,把美国和印度的封控与其他措施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美国五波疫情下降的最主要作用因子是疫苗,致病力降低的贡献值占第二,封控只占第三。印度的疫情消退是由于第二波中大量老年易感人群病亡,其他人群自然感染产生的中和抗体产生保护作用,第三波人数大幅下降,病亡下降幅度更大,疫苗以及封控的作用关系很微弱。
综合以上,我提议中国卫健委及早组织流行病学等领域专家对冠病造成的危害、防控成本等召开研讨会,提议修改“甲类管理”,探讨可持续的防控模式,应对未来变异株可能的低烈度流行,在保护国民生命、维系正常生计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中国政府在2020年1月20日公告把冠病纳入法定传染病,并定为“乙类管理、甲类控制”。甲类控制是对正常生活按下“暂停键”,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极端全社会封控方式。甲类控制造成的次生灾害,是一个城市的甲类控制造成包括急、重症得不到正常救治的病亡、社会弱势群体的饿亡、流动人群被迫流浪等等。现在中国的甲类控制已经由高、中风险区式封控优化改进为“三区防控”,所谓三区是: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三区设置造成城区间人流、物流被严重阻遏。省级城市或县,在只发现几例的情况下也按照甲类封控搞了三区,实际效果是“封城”。黑龙江绥芬河已封城60天,类似的还有云南瑞丽市。最近的上海疫情次生灾害,很难用数据统计。
疫苗已阻止高传播力的冠病流行株对医疗系统造成冲击,但“甲类控制”对底层群体、正常医疗系统和经济造成的次生灾害已高于低强度流行和过当封控造成的损失。卫生行政部门负有法定调整义务,不及时调整,将构成违法行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