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国如火如荼地启动“健康SG”的计划,把重点放在降低个人和政府在医疗上的开销,通过及早诊断和管理疾病,避免病情恶化而导致更高的医疗负担。社会加快老龄化,医疗体系承受的压力也会不断加重,这是困扰政府的发展趋势。
另一个运动奇葩,詹姆斯·菲克斯(James F. Fixx)以每天坚持跑步10多公里的惊人体力和毅力,宣扬一套跑步乐活哲学,带动了美国大街小巷早晚都有人在跑步的全国跑步风气。他把跑步运动的心得写成了一本《跑步大全》(The Complete Book Of Running),曾在1977年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能跑能写的他,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跑步大师。
跑步大师死于跑步对美国人是一大震撼,不少人对跑步运动的益处和安全性起了怀疑。大师之死给跑步发烧友浇了一大盆冷水,也让肯纳·库珀医生再次思考运动安全性的课题,因此成了他的下一本书《跑者无惧》(Running Without Fear)的缘起。在这本书里,他重点围绕着运动与心脏病的关系,警惕人们注意身体在运动时所发出的健康危机信号。这本书的目的在于重振人们对运动的信心,传达正确的运动方式。
本地并不缺乏陈医生所说的“促进灵活度和平衡感”的设施,它们就在平民百姓的生活环境中。遍设组屋区内的运动角落,提供多样化,平衡和安全的体能锻炼,是亲民的设施,但它们的使用度似乎有待提高。有些年轻人也许以为那些是专供老年人或是病人复原锻炼的设施。
老詹和老肯是一对好朋友,1984年7月的一天,52岁的老詹在佛蒙特郊外的一条路上跑步时倒了下来,死于心脏病猝发。那时老肯和家人正在海边度假,在沙滩躺椅上悠闲着,他听到从不远处的手提收音机传来老詹猝死的消息,吓了一大跳。
根据最新研究,各种时长的体育活动都能带来益处,所以新版本的指导原则,将成年人的每周运动目标改为150至300分钟。
上世纪70和80年代,美国曾经掀起一股运动狂热,美国著名影星珍芳达(Jane Fonda)的韵律操通过电视和录像带,带动了美国妇女每天一早起来就在电视机前蹦蹦跳跳,以结合体操的舞蹈减胖,保持魔鬼身材。
同一时期,美国也出现了一个专门研究运动医学,推广了Aerobics新概念(就是所谓的“带氧运动”或称“有氧运动”)的肯纳·库珀医生(Dr.Kenneth H. Cooper)。他著书立说,建立一套“带氧运动”的理论,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系统化地把几类流行运动,包括跑步、步行、游泳、骑脚踏车、足球、篮球、网球、高尔夫球等的运动频率,对身体内氧气的输送量,提出科学性的数据分析,制定了各类运动的健康与安全指数,对美国的运动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每天一万步”是健行者的自我期许,始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日本城市里的上班族每天乘搭地铁,在地铁站里转来转去,很容易走上一万步。他们不以为苦,还随身佩戴计步器,看到每天一万步便有一种幸福感。
(作者是《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
新保集团杜克—国大运动医学中心主任陈智龙医生说,除了可改善心血管健康的有氧运动,人们也得加入加强骨骼、增强肌肉力量的运动。
现代城市生活,促使人们超重的诱惑处处,运动越多,吃得也越多,是不少人的共同经验。
庄子说:“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饮者醉于酒,善战者殁于杀。”道出人们由于在某方面擅长而自负,反忽略了潜在危机的人性弱点。跑步大师死于跑步的例子经常在现实生活中上演。
今天的新加坡被公园、绿地和有盖走道包围着,不乏可随时随地随兴跑步和健行的空间,但奇怪的是,运动还不是人们的生活习惯。两年多的疫情期间,表面上看,步行和骑车的人多了,在数据上却未能反映出国人比以前更健康。全国人口健康调查发现,民众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在上升,原因包括部分人在屏幕前久坐不动的时间更长了。卫生部长王乙康去年11月在一场活动中也指出,我国的肥胖率历经下降后又回升,2017年至2020年全国肥胖率从8.6%上升至10.5%,回到了2010年的水平。
讲健康,就必须讲运动,讲运动就必须讲运动的安全,“健康SG”今后的交流会应该把更多重点放在运动安全这一点上。
新加坡体育理事会和保健促进局在本月12日,推出最新的新加坡全民体育活动指导原则,为四个年龄层的民众提供运动时长、强度、频率和种类的建议。
万步走的风气随着手机计步应用(如“微信运动”)的普遍下载而迅速流行,每天从“一万步”求得满足感的新加坡人也不少。事实上,把步行当生活习惯的健行者,应该是修炼到不须看步数的境界。步行数据并不重要,不为万步指标所惑,才是万步走的精神所在。每天走越多步,并不保证寿命越长。肯纳·库珀医生常在他的书中说,“运动不在于延长寿命,而在于提高生命的品质。”
今天的新加坡被公园、绿地和有盖走道包围着,不乏可随时随地随兴跑步和健行的空间,但奇怪的是,运动还不是人们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