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总理维克拉马辛哈7月15日宣誓就任临时总统,并指定一名内阁部长代行总理职务。原总统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已于14日晚抵达新加坡,他的辞职即时生效。议长阿贝瓦德纳11日发表声明,议会将于本月20日选举产生新总统,由新总统负责组建新政府。危机之下的兰卡,这些原先的高层政治人物来来往往,命运沉浮瞬息万变,但真正重要的是,这个国家将何去何从?

兰卡的系统性危机,除了眼下的粮食短缺、能源断供、债务违约外,可能还包括整体经济结构单一问题,外汇收入来源主要是旅游、纺织、农业和侨民,非常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抵御风险能力很弱。还有长期内战后的家族统治所导致的政治僵化和腐败,社会转型迟滞所导致的自治能力不足和生活方式落后,文化和法治方面的建设也没有明显进展。这些都是对兰卡未来政府的系统性考验,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可以应对。

依亚洲开发银行评估,兰卡是典型的“双赤字经济体”,即一个国家的国民支出超过国民收入,造成财政账户和经常账户双重赤字,并最终在一系列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引爆危机。短期内,陷入破产的兰卡政府实际上只能寄希望于“旧债未还,再借新债”的救济模式,来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和国家的正常运转;长期看,这种恶性循环不可持久,务必致力于对国内经济政治结构的深刻改革,以“不破不立”的决心,为国家赢得未来的发展机遇。

今年3月,兰卡曾因为缺少考试用的纸张和墨水,而取消了中小学生考试,其中原因固然令人唏嘘,但当一个国家因为自身的困难而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它的未来恐怕更加令人担忧。

其次,外部援助会不会来,能不能解决问题?据报道,兰卡去年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达到119%,目前外债规模在510亿美元左右(约709亿新元),10亿美元基金债务已于今年7月到期,70亿美元须在年底偿付。在无法偿付外债又不能获得新的贷款来进口国民生活必需品的情况下,兰卡不得已申请“主权破产(sovereign bankruptcy)保护”,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和其他国家寻求帮助,希望可以暂时度过经济危机,等经济恢复后再讨论债务偿还事宜。

就兰卡的债务规模和偿付期限来看,国际社会和一些大国出手相助并不困难,尤其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问题应该比较容易,但这些外援现在迟迟未到,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国际社会须要看到兰卡政府重建公信力,在目前架构下的修修补补,不见得能改变国际社会的看法;二是主要债权国包括印度、日本、中国、美国等在债务谈判中除了索要对价外,还夹杂着地区博弈的因素,使纾困举措复杂化;三是国际金融集团和专业评估机构,对兰卡的未来预期非常悲观,特别是在国际形势不稳的情况下,认为它根本无力解决自身问题,任何投资可能都是抱薪救火,所以多数选择犹豫观望。

(作者是中国扬州时事评论员)

首先,这是不是如临时总统所说,仅仅是一场经济危机?这个定位是当前政府机构给出的结论,他们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解决问题的,如通过现有议会重新选出政府组成,事实上还是“新瓶装旧酒”的模式,普遍不为外界看好。危机发展至今已明显是一个系统性危机,绝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因素所致。以拉贾帕克萨四兄弟及其家族为核心的兰卡政治架构,一直以来没有解决国家长期发展的问题,又不能根治自身腐败,现在的议会构成还是原有成员。就如反对派所指出的那样,即使选出新总统,也绝不会去追究拉贾帕克萨家族的责任,那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政府公信力,也就谈不上系统性解决问题。

再次,短期内会不会出现巨大转机?这个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尽管长期来看有乐观的成分。兰卡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人口结构等自然要素都很不错,但现在的系统性危机遭遇国际形势巨大动荡,国家在做好自己的同时,还得期待外部局势的根本好转,对这样一个中小国家来说,确有许多无奈。

斯里兰卡原名“锡兰”,意思是“光明而富饶的乐土”,曾被马可·波罗看作世界上最美丽的岛屿,有“印度洋明珠”之称,在6.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生活着2200万人,曾是七个南亚国家中“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如今,维克拉马辛哈已于7月5日表明,国家处于破产状态,这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将至少持续到2023年底。首都科伦坡7月9日开始爆发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在占领了主要象征性政治地点后也没有缓解迹象。这种情况下至少要理清三个问题,才能稍稍明白这个国家将会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