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在苏共内成长和攀升,自然洞察到这个体制的内卷停滞和经济短缺之原因。他上台后锐意突破苏联遭遇的僵局,其中一个战略上的努力,就是推动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正常化。当时北京提出了三个关系正常化的前提,分别是苏联撤出阿富汗、减少在中苏边境的驻军,以及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若没有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和东欧的自由化路线,以及急于改善中苏关系,柬埔寨和东南亚的安全情势,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缓和下来。
早在苏联解体前,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强权的兴衰》一书,就指出过去500年来历史上走向衰败的强权,往往都因过度扩张侵略,对外黩武损害本国经济。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掌权后,进入一段漫长的停滞,但依然未放弃对外扩张,导致面对经济与外交的庞大压力。莫斯科侵略阿富汗,成了拖垮苏联经济的一大包袱,也引致西方阵营包括东南亚国家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
戈尔巴乔夫倾向改善与西方和中国的关系,马上让社会主义阵营面临冷战缓和的新形势,影响了东南亚共党国家的政经变化,以及随后的地缘政治。越共领导层在1960年代就形成亲中和亲苏两派,越战结束后,亲苏派取得胜利,但1980年代中期苏共和东欧的形势变迁,影响到越共内部的派系消长。当时越共面对经济欠佳和对柬作战的压力,党内经过强烈路线斗争后,结果在1986年的越共第六届党大会上发生戏剧性变化,亲苏的保守派居于下风,为越南开启经济改革取得关键一步。由于苏联的战略转移,越共也逐渐为柬埔寨问题寻求政治解决方案,有利于东南亚的繁荣与稳定。
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前,苏联已在东南亚具有实质的战略角色。莫斯科支持越南共产党内部的亲苏派,默许越南占领柬埔寨,分化中国与越南的关系,同时使用金兰湾的设施。金兰湾是苏联在海参崴和东非之间唯一的温水战略基地,成为影响东南亚安全与和平的隐忧。另外,苏联作为共产世界的老大,对东南亚的地下共党革命也有支援和号召作用。换言之,冷战岁月的苏联,在本区域有真实的存在感和代理人。这种战略存在,直到戈尔巴乔夫当政后,才逐渐产生质变。
越南推动经济改革后取得可观成效,当苏联意外解体后,党内改革派在越共1991年第七届党大会上,地位进一步巩固,随后也铺平了越南正式加入亚细安的道路。若没有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和东欧的自由化路线,以及急于改善中苏关系,柬埔寨和东南亚的安全情势,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可以缓和下来。
泰国共产党在苏联解体后告终,马来亚共产党结束斗争,有些左翼政党也把党名内的社会主义字眼删除,如马来西亚的人民党。对马来西亚而言,马共问题解决后,大大减轻了剿共的安保经费,军队的建军路线也可以从陆军主义向沿海转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发展对华关系,加速马中双边互动。
曾任苏共总书记和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以91岁高龄逝世,可谓高寿。他在苏联掌握最高权力前后不足七年,但全面改写了二战以来的世界政经秩序,结束冷战结构,同时终结庞大的苏联帝国,影响深远。可是,他对人类历史轨道和地缘政治所带来的改变,至今争论仍未停息,乌克兰战争就是大俄罗斯主义要重建帝国光辉的尝试。他任内推动的改革,也对1990年代前后的东南亚地缘政治,带来了深刻影响。
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改革是失败的,他在策略选择上缺乏纵深考量,没有渐进方案,又多条战线同时作战。苏联在极权体制下并没有完成民族国家的缔造,在国民精神上是松散而非统一的帝国。但是,戈尔巴乔夫对解放数亿人民的自由和灵魂,无疑是成功的,又改变了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命运与面貌。他的勇气和意志,也对东南亚的地缘政治发挥重要影响。他虽然在俄罗斯和中国不获肯定,但对全球人类则留下伟大功勋、不朽遗产。
随着越南的改革和柬埔寨问题落幕,继承苏联的俄罗斯,无力延续金兰湾海军基地,使整个东南亚的地缘格局为之一变。和平与繁荣成为1990年代东南亚的主旋律,当时的泰国首相察猜就主张,要将中南半岛从战场变为市场。
在戈尔巴乔夫的自由化驱动下,东欧共党阵营形势剧变,对全球共产主义运动也造成压力。1980年代是西方新自由主义声势凌厉的年代,南欧、南美和东亚也深受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冲击,东南亚各国残存的共党革命力量,其实已陷入革命无望和士气萎靡状态,若非终结也走向式微。
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推动的改革措施,本来是为了挽救苏联僵化的体制,但无意中触发了整个衰败帝国的解体。这个结果冲击到二战以后的全球政治秩序,带来的不是一般震荡,而是世界性的冷战结构终结。但是,这种剧变自然留下许多地缘政治的空隙和真空。苏联的势力在1990年代初退出东南亚,美国自越战失利后,也对东南亚采取一种善意的忽视(benign neglect)。这为后来中国填补这个空间创造了条件,尤其是1997年金融风暴后,升高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作者是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