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时间

“绿灯”亮起两周后,仍有半数的公交乘客继续戴口罩。几天前在地铁车厢内,听到一老一少对话。年约七旬的阿伯对坐在旁边的20多岁男子说:“真难得,你还戴口罩。”男子说,家里还有两盒,不戴浪费。两盒能用上两个月,用完了可能就不戴。阿伯说,就算口罩用完了他也会“添货”继续戴,已经习惯了,不会为了省钱而冒险。

从抗拒到自愿戴口罩,从不习惯变成习惯,三年来,口罩成为我们的日常必需品,不戴反而浑身不自在。戴口罩已成为大家履行社会责任的好习惯。好习惯的定义是什么?就是有益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惯性反应和行为。戴口罩保护自己也保护家人。

为了抗疫,政府2020年4月16日规定,除了两岁以下的幼童和在户外进行激烈运动的公众,所有人出门时都必须戴口罩。初犯面对300元罚款,重犯罚款1000元,严重违例者可被控上庭。不少人接到罚单,也有人因此惹上官司。

强制措施取消首日,根据记者在早上高峰时段的观察,约八成的巴士和地铁乘客仍戴口罩。大多数没戴口罩的公交乘客是年轻人,他们乐得终于可以真面目示人。年长者继续乖乖戴,担心病毒乘虚而入。不管戴或不戴,大家身上都备着一个口罩,以防万一。

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一名海军前女军官,自2020年起多次没戴口罩外出,也违反居家通知令,被判坐牢16周。之后,她又因没戴口罩逛乌节路,再次被加控。一名英国籍男子不戴口罩搭地铁,还在地铁车厢内宣称“我绝不戴口罩”而被控上法庭。也有一些“铁齿”的公众,不满被提醒要戴口罩,动手及恐吓安全距离大使,或者对执法人员爆粗口。

(作者是《联合早报》采访组副主任新报业媒体学院副院长)

为了应付冠病疫情而推行的强制戴口罩措施,经过三年后,上周一(2月13日)终于取消,公众搭乘公共交通时不必戴口罩。随着我国把疾病暴发应对系统警戒级别,从黄色下调至绿色,冠病被视为地方流行病后,我们终于可以跟口罩说“拜拜”。

当初疫情暴发时,政府鼓励大家在必要时才戴口罩。记得大家连如何戴口罩都一知半解,哪面朝外、哪边朝下都搞不清。报章还图文并茂,一步一步教导读者。起初,大家找出各种理由,拒绝戴口罩,常见的理由就是不习惯,或呼吸困难、眼镜起雾、天气热等等。总之怨声载道,尤其是年长者,更是抗拒。

希望这个好习惯,在新常态下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