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正在施工的建国先贤纪念园所主办的第一个试点展览项目,设在国家博物馆底层的展览除了有实体展品,也通过多媒体和5G技术创造虚拟导游,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建国历程的艰难。尽管实体展品不算多,对新加坡人来说却是无价的,触动了他们的心弦。
务实精干的政府秉持诚信、公平、不分种族、言语、宗教等价值观,取信于民。因此也造就了新加坡人时至今日,基本上秉持着为大局着想的精神。不过,同样的这个政府,往后是否能让人继续愿意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展览呈现的历史事件,有一部分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牺牲。对出生在1960年代的我而言,一些经历过,一些听说过,但都塑造了今日新加坡的面貌。
希望新加坡人少关注一点“我自己”(I and me),多关注一点“我们大家”(us and we),是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近日在国会总结政府施政方针辩论时,对人民的提点。
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艰难时刻”。上述展览适时地提醒大家,新加坡至今的成就得来不易,往后面对艰难时刻,仍然需要政府与人民的通力合作。除了须确保选出来的国家领导人有高瞻远瞩的格局,公共部门有高效的执行力之外,还要有一代又一代人能理解,愿意牺牲小我的精神。
其中,1970年代一张推动“两个就够了”的家庭生育计划的“广告”,看了颇让人感慨。这份中英文插图广告推销的是“保障家庭幸福之安全方法”的某款避孕药片。插图中的“愚笨”夫妇没有避孕,接连生了五个孩子,结果经济拮据,孩子“短衣缺食”,夫妇终日争吵,互相埋怨。另一对“聪明”夫妇则一早就计划按经济能力来生育子女,在生下一男一女后借助避孕药来避孕,得以“全副心神照顾子女,使他们饱暖健康”。
务实精干的政府秉持诚信、公平、不分种族、言语、宗教等价值观,取信于民。因此也造就了新加坡人时至今日,基本上秉持着为大局着想的精神。
(作者是《联合早报》助理总编辑 )
这让我回想起中学时与老师同学面对过的同样遭遇。一夕之间,数理科教学用语从华文华语转换到英文英语,教师与学生面对重重困难,苦水往肚里吞,非亲身经历的人,无法体会个中滋味。
政府的治国任务更艰巨,施政得因时制宜,因此须要更多的聆听、解释、广纳民意,再作出正确却可能不讨好的决定。宣导政策时,不只须情理兼具,以理服人,并晓以大义;对于不满的声音和情绪,更得花上多一些精神迅速处理,以免被少数人绑架。
当年规劝新加坡人只生两个孩子,政府费了好些力气,还祭出“大棒”,包括孩子多的家庭,申请组屋没有优先权,排行第三或更后的孩子,报读小学也没有优先权,即使哥哥姐姐已在同校就读。
不过,同样的这个政府,往后是否能让人继续愿意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建国先贤纪念园和国家博物馆正在联办一个展览,名为“共创狮城新精神”,主要展现我国建国领袖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所面对的困境和所做的决策,以及多元文化、诚信和开放等价值观,如何成为新加坡的建国基础。
纵使当年的经历有多难受,相信即使不是全部,多数的人都已放下。最大原因在于,新加坡过去这些年来的发展,切实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政策雷厉风行,如今回头看这段约半个世纪前的历史,因为生育多而被歧视的家长和孩子,因为追不上英文学习进度而掉队的老师和学生,因为养猪业污染环境和水源而被逼放弃生计的猪农,还有因为国家发展而自家土地被征用的人家,亲身经历者是怨、是怒,还是庆幸、感恩?
人们如今更重视自己的权益,并且勇于维权。一旦感觉个人或所属小群体的利益受损,便义愤填膺,而且借助社交媒体推波助澜,把声音放大,瞬间传千里,结果掩盖了可能会是多数人受益的事实。
另外,展览摘录了退休校长吴中博的一段话。他1978年在初级学院教经济,面临不到一个月便得从华语改用英语教学的新双语政策,痛苦得几乎撑不下去,却又担忧同样彷徨无措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