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引进更多元化和多标准的新移民,包括低端劳动者,增加这些人的公民总数与占比。精英新移民虽然能带来巨大的移民财富红利和人才红利,但也拉高本地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相对降低了普通公民的幸福感。开放特定比例公民名额给中低端劳动者,可以缓和这种现象。

(作者是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MPAM硕士项目学生)

新加坡目前人口情况呈三个特点。一、人口总数增长滞缓,2018年与2022年均为564万人,增长率接近零;二、年龄构成呈现少子化与老龄化,0岁至14岁人口占比12.4%,进入超少子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4.3%,进入老龄化社会;三、劳动力严重依赖外来人口,根据《2020年人口简报》,公民占比约62%,各类准证持有者占比约28.8%,永久居民占比约9.2%。

新加坡总统哈莉玛在劳动节献辞中说:“新加坡能仰赖具有高技能和纪律的劳动队伍,来应对全球因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挑战”,笔者大致认可,但要更好地应对挑战,要做的还有很多。

三、培育文化产业发展,建立自有文化体系。新加坡人口以华人居多,采用的是英国法系与行政管理系统,在美国等现代化贸易体系下发展壮大。但在我有限的接触当中,一些人既缺少对华人的认同感,也没有欧美文化的归属感。与此同时,物质生活丰富,文化生活匮乏,缺少精神追求。年轻一代缺少老一代吃苦耐劳的品质,也缺少西方社会创新的意识。

对能反映新加坡奋斗历史的人物与事件,应加大投入进行文化作品创作和传播。通过不断丰富本土文化作品,形成新加坡自有的文化与精神体系,用以传承老一代艰苦创业的精神,强化新加坡发展中砥砺创新的意识,借以培育年轻一代创新竞争能力。

对能反映新加坡奋斗历史的人物与事件,应加大投入进行文化作品创作和传播。通过不断丰富本土文化作品,形成新加坡自有的文化与精神体系,用以传承老一代艰苦创业的精神,强化新加坡发展中砥砺创新的意识,借以培育年轻一代创新竞争能力。文化是民族之魂,通过发展本土文化,对增强社会活力和凝聚力,也许会事半功倍。

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城市发展的基石。新加坡依靠独特实用的人力资源政策,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支撑着新加坡发展的人口人才就业结构现状,深藏隐忧。

二、投资创新创业、助推创新意识与奋斗精神。部分本地年轻人反对精英制的根本原因,是大部分人难以成为精英。精英式教育理念使大多数人在成年进入社会后,很难与已经被培养成精英的群体竞争。在中国,年轻人可以利用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去颠覆原有的行业巨头,不仅诞生了美团、拼多多这样创新的商业模式,也产生了宁德时代等新能源巨头。就创新环境来说,中国相对拥有更好的土壤。在新加坡,政府应加大鼓励和投资创新创业。淡马锡在全世界投资,如果能在本土孵化出一批独角兽创新企业,将对新加坡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有巨大的助推作用。

增加社会必须的、在本地服务年限较长、技能较好的低端劳动技能者公民名额,不仅能提升本地引进外劳的吸引力,也为社会注入新活力,增加生活水平的对比维度。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提升底层公民占比。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拥有同样机会的底层公民,往往更懂得感恩,因为他们的劳动回报率与生活水平增长速度相对更高。新公民的生活水平起点低,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更强,更容易产生鲇鱼效应。

新加坡社会分工粗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由外来劳工构成的下层社会,以远低于劳动市场标准的薪资提供劳动力服务;二、由本地人构成的中层社会,在政府提供的以廉价组屋住房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下,可以不用很辛苦地过着有保障的生活;三、由政府与企业精英和跨国公司高管等构成的上层社会。总体上构成以外劳为塔基,以本地中层为塔腰,以本地精英和国际化高端人才为塔尖的社会人口结构。

据我在本地住了一年,此前也在东南亚其他国家都待过一些时间的观察,新加坡年轻人总体来说,呈现三个特点:一、社会创造参与感不足。本地年轻人生活条件较好,但幸福感却差,这与没有艰辛付出,也没有深度参与社会核心价值创造(包括建国草创阶段),有着深刻的关系。二、技能单一与竞争意识不足。和技能复合型的中国白领与具有国际视野的跨国公司人才相比,新加坡年轻一代略显技能单一和缺少创新意识。三、盲目的自我意识觉醒。我感觉新一代对本地精英体制的抵制,势头不断加强。这种民意的背后,也许是缺少阶层下降的危机与阶层上升的机会所造成的。

要对现阶段的政策进行调整,势必对当下的劳动力市场、社会福利等造成冲击。但优化人口结构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此,笔者尝试做以下思考探讨。

这样的社会结构在现阶段给予新加坡发展很大的助力,但一般本地人不须要太辛苦奋斗,也不怕跌落社会底层,即使奋力拼搏也难以和本国精英和国际人才竞争,会导致年轻一代逐渐失去拼搏创新的斗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