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文史工作者、宗教研究者)

这些日子中国签证申请服务中心前人潮不断,据新闻报道,有人为了拿签证,甚至头天晚上九点就开始排队。但我猜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也会因汹涌的人流而苦不堪言吧,这可真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决定!但疫情三年,中外关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与政治都很强大的中国,可能不再愿意给蕞尔小国以签证上的特殊待遇了?有本地大学的熟人,月前就因签证问题,无法参加北京的学术会议。为了两天会议去排队折腾,确实是不小的时间成本。

学术不过是整个中外以及东西方关系的风向标与缩影,这种趋势是好是坏也就不言而喻。现在回看2019年,那真是一个大疫之前无比自由的年代啊!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能恢复正常的中外交流,并且使2019年不要成为本世纪最好的一年。

我最近几年的一个研究领域,是整理1949年前国民政府时期的佛教档案。自2018年开始,台湾国史馆陆续解密的蒋介石档案尤为珍贵,因为其中保留了大量密级很高的历史片断。但国史馆自从吴密察任馆长,有了一项新政,就是对陆港澳学者关门。据其解释,这是基于对等原则,即大陆收藏民国档案的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如果对台湾学者开放,则国史馆也对大陆学者开放。吴先生可能不知道,中国的档案馆刁难的并非仅是境外学者,大陆学者自己更是久受其苦。

国际学术交流的中断,非仅因疫情影响。世界性的疫情不但未使国家间保持团结,反而使矛盾日趋激化。有朋友今夏要在香港举办学术会议,我帮着叫几位台湾的学友,结果应者寥寥。一位明确说是因政见不同,不愿意涉足陆港澳。另一位老友本已答应,最终变卦则是因为作为校级领导,受到台湾行政规定的约束。台湾各国立大学的校级领导,去陆港澳参加纯学术会议,也不像以前那样自由了。大陆一位学界朋友也提到,他刚接到台湾的学术会议邀请,但因为“自由行”政策的取消,只能作罢。

前阵子有位亲戚介绍的人辗转来访,说是为了移民来新加坡。对做生意与移民毫无兴趣与经验的我,自然让他扫兴而归。但聊了几句就听他叹气,说现在与三年前简直判若云泥。2019年他与商界朋友对生意与整个世界的前景,充满美好的想象。换汽车、换房子、去欧洲旅游、大力加杠杆扩张生意,不仅是超前消费,最重要的是对生活信心满满。疫情三年,外部世界变了,内部的小环境也迅速崩塌。现在他想全家“润”出来,原因非仅为生意难做,更主要还是前景存有太多未知数。与其惶惶不可终日,不如亏本清盘,先逃再说。

最近又有一个在海外学界颇为震动的消息,就是以前中国以外的人都可以访问的大陆学术资料库,对海外关门了。像过去海外学术界研究中国问题,需要借助的中国知网学术数据库(CNKI)等,都陆续关闭了海外订户服务。当然,这项决定背后肯定有中方自己的苦衷,但无疑会让海外的中国学研究,变得愈发困难。虽然还不至于回到1979年前东西方完全割裂的程度,但学术界脱钩的趋势已日益明显。

我是不喜出门之人,最近偶然翻照片,才发现2019年我竟出国开了那么多会。年中与年尾学术季时,竟然一个月要出国三次。现在的我已整整四年没参加过任何国外的实体会议。那个国际学术交往无比自由的2019年,就永远定格在我的相册中。

前两天,一位在美国高校教书的朋友说起他换护照了。他在美国拿到教职已20多年,此前一直坚持不换掉中国护照,我们还笑他是真正爱国者。那时候中美关系好,换不换护照并未有太大区别。但疫情三年,中美关系急转直下。本来不愿选边者,也被迫要做一抉择。已在美国安家落户的他,忍痛换掉护照,也就势所必然。中美关系一旦恶化,受影响最大的,首先就是那些定居美国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