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本地文史爱好者、宗教研究者)
现代社会与经历现代化洗礼的宗教,往往会自觉地寻求与政治脱钩。现代国家会尽量保持世俗化,宗教信徒也应该持续地保持自省精神与宽容态度。前者要求我们不断反思自己宗教中的问题,像是否歧视女性,对待异教是否能宽容,是否成为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力量等等。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宗教好恶与利益,凌驾于新加坡国族利益之上。至于有些网络媒体,更应自我约束,不要发布或分享有可能煽动不安情绪的信息,以免给本地族群与宗教间的关系,添加仇恨与暴力的柴火。
现代社会与经历现代化洗礼的宗教,往往会自觉地寻求与政治脱钩。现代国家会尽量保持世俗化,宗教信徒也应该持续地保持自省精神与宽容态度。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宗教好恶与利益,凌驾于新加坡国族利益之上。
首先,本地公民应全面了解政府的政策。新加坡在以哈冲突中的基本立场极其明确。即首先我们反对哈马斯绑架无辜人质、杀害平民的恐怖主义行为,因此理解以色列在国际法范围内的军事自卫行动,但这种行动必须是必要且成比例的。同时,我们也支持并且推动双方通过和平对话,以达到最终停止战争,实现双方的和平共存。对于加沙地带以及黎巴嫩平民所受到的战争伤害,新加坡也给予大力援助。正如内政部长尚穆根在去年10月12日所强调:“新加坡的立场向来都很明确。我们谴责所有的恐怖袭击和肆意的暴力行为。”这次中东冲突的双方,都必须接受同等的国际法与道义制约。
在以哈冲突一周年之际,曾因假信息而被政府要求更正的网络新闻平台The Online Citizen贴出一条消息,指10月7日有一群来自榜鹅西选区,在以哈冲突中反对以方者,利用议员会见选民的机会,向议员施加压力。他们对新加坡政府和以色列之间的关系提出质疑,也对本地可能和以色列之间存在武器贸易表达不满。
宗教信徒尤其要注意防止宗教泛政治化的倾向,也就是说,更应将宗教当成是个人修行与道德自我完善的准则,不要将之与政治,尤其是他国的族群政治认同挂钩。宗教的泛政治化,会直接加剧不同宗教与族群间的紧张关系,特别是在新加坡这种多元文化与族群的社会。宗教的泛政治化,不但会引发社会紧张,更会导致族群间的不信任感。
举例而言,在历史与现实中,佛教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在存有排他性宗教的国家中,都是弱势宗教。佛教徒所受的欺凌,有时也会激发起我们自然的愤慨之情。但这并不能赋予我们权利,要求新加坡政府为此作出符合我们预期的外交与国策调整。新加坡并非只是佛教徒的国家,也是回教徒、基督徒与其他各大宗教信徒的共同家园。
对于本地宗教信徒来说,更重要的是确保新加坡社会的和谐,尤其要防止在外国的宗教与族群矛盾外溢到本地。只有这样,才是符合新加坡国家利益以及本地各族群民众利益的理性做法。
据报道,在与选民沟通时,议员已强调新加坡对加沙地带难民所做的人道主义努力。新加坡不但对该地区提供金额巨大的无私援助,同时也呼吁双方停火,以求早日结束这场巨大的人道灾难。
然而这些居民还是对停火的可行性提出质疑,并将之归因于新加坡和以色列依然存在的武器贸易。在今年7月回应非选区议员类似质询时,外交部长维文已指出,新加坡向来严格遵守国际武器贸易的公约与义务,并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保持信息沟通。至于将以哈冲突等同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战争的想法,明显忽略前者的复杂性。基于极少数人意志,以公开发表请愿书的形式,来向政府施加压力,谋求改变政府重大外交政策的举措,尤其不值得鼓励。
很多宗教包括我所信仰的佛教,都有强大的跨国信仰网络,有着跨区域与跨国界的共同信仰基础,也往往会有极为强大的感召力与凝聚力。在很多情况下,这就会与特定社会的国族认同产生矛盾。当这些跨国界的族群形成情感共振时,就会直接动摇本土的群体认同。宗教的跨国情感归属与联系如果过于强烈,就会削弱一个国家的国族认同感,新加坡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