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时代的面貌,是一个很虚的概念,芸芸众生参差多态,谁也无法代表全体。但是,它又是最真实的反映,一个国家、社会、时代,是好是坏、是兴是衰,那种总体的精气神儿不会欺骗人,比官方宣传、专家言论更接近真相。
当一个时代是思想开放的、拥抱变革的、融入世界的,个人的梦想就会与时代的节奏共振;而当一个时代的底色是封闭保守、死气沉沉的,人们会变得内视、小心翼翼、得过且过,时代的车轮就会陷在泥泞中无法向前,甚至倒退,身处其中的渺小个体,又如何强求他们抬首挺胸、逆转洪流?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数码编辑)
唯一清楚的事实是,世界的变化在加速、竞争在加剧,无论对想要后发超车的追赶者,还是重振辉煌的旧日成功者,抑或尚不知何去何从的彷徨者来说,留给他们的时间都已不多。个体如此,国家亦然。
朋友的描述难免掺杂主观感受,不过,即便我近期没去过越南,也能从她的话里感受到一种时代的精神面貌: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但是,精神面貌的改变,恐怕不能都归咎于个人。英雄固然能创造时势,但更多时候,是时势造英雄。经济泡沫破灭后的日本,即使换成昭和世代来奋斗,也难以振兴,而中国现今在各个行业里身处高位者,同样不易理解当代青年的挣扎与痛苦。所以,当我们怀念或颂扬过去时,要明白,真正伟大的可能不是某一代人,而是那个时代本身。
作为媒体人,我自然而然问了几个宏观问题,比如近期热议的产业链转移、越南经济崛起等。友人说,在她看来,国际供应链是个复杂系统,并非普通网友想的那样非此即彼、零和博弈,相反,越中经济还有很深的依存关系。至于经济崛起,越南潜力确实不小,但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距离中国的发展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
不过,友人说起一件小事,让她感觉到越南年轻人昂扬的精神面貌。在她任职的国际公司里有些越南当地的青年技术工人,他们很珍惜工作机会,不仅上班吃苦耐劳,每天下班还会自发聚拢,大家把手叠在一起,互相鼓励,就像体育比赛场间暂停时那样。友人说,她很久没有看到这种场面了,在其他地方,工人上班“摸鱼”是常态,下班后的活动也多是上头安排的团建任务,喊些形式化口号,鲜有这种自发的激励方式。
友人还提到,每天早晨她乘车去工厂,都能看到身旁无数年轻人骑着摩托,风驰电掣地去上班,她描述那种感觉,就像休渔期刚结束时,成千上万条渔船抢着出海。
很多人谈到日本时,总会拿“昭和男儿”与“平成废柴”相比较。前者干劲十足、热血奋斗,创造出战后经济腾飞的奇迹;后者则整日宅在家中,过着“躺平”的人生。谈到中国时,人们也常常怀念上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面貌,感叹现在的年轻人不思进取。
有人评论说,今天的越南像是昨天的中国,而今天的中国像是昨天的日本,各自相差30年。其实不尽然,越日的体量与中国存在差距,越南未必复制得了中国改革开放那样伟大的成就,而中国经济如果崩盘了,后果恐怕也要比日本“失去的30年”更严重。
前些天,与一位好友小聚。友人刚从胡志明市出差回来,我们便聊起了她在越南的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