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年轻人,我很快认识了一大批在当地的中国年轻人。其中的多数、大约10余位都在当地联合国系统工作或实习。他们的来源很多元:有中国部委外派,也有自己通过考试,参与联合国青年专业人员计划(YPP)考试后加入,更多的则是正值暑期,参加联合国系统的实习项目。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也获得中国高校、教育部门或者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对他们实习和全职工作的支持。

其次,他们的中国经验,为工作提供了独特优势。例如,中国蓬勃发展的数码经济、新能源产业等,都成为他们有亲身经历,可以直接引用的案例。最后,他们身上总是展现充沛的朝气与活力。这当然与年纪密不可分,但我想,除此之外,有勇气与热情来到一个陌生的大陆,也是一种“筛选”,能做出这种选择的中国青年,自然是富有开拓精神的。

展望未来,可预见的是,中国青年在国际组织的身影应该会越来越多。事实上,根据联合国官网公布的雇员数据,尽管中国籍雇员从2018年的1235名,增加到2022年的1564名,增长了近28%,在主要大国中增长最快。但占比仅为1.1%,相比其他主要国家,和中国的会费、经济、人口等占比,仍远远不足。

近年来,中国与肯尼亚的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已成为肯尼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笔者在当地社区,也遇到许多扎根肯尼亚的中国企业家,从事旅游、贸易、房地产等多个行业,希望借助肯尼亚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和中国的市场需求、产业能力,在当地做大做强。内罗毕也是联合国在全球的四大总部城市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人类住区规划署总部均设于此。因此,不同于非洲国家常见的经贸往来,内罗毕也提供一个观察中国参与国际多边体系的独特窗口。

人数的增长是表面的指标,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大变革时代,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治理等全球性问题;如何在地缘政治紧张的环境下,积极地成为缓解冲突、促进合作的纽带……世界正期待青年的中国智慧、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

这些在国际组织任职的年轻朋友,有三点让人印象深刻:首先,他们都有很宽的国际视野,也相当能融入跨文化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他们绝大多数都有在国外学期交换或者学位学习的经历。多国同事参加的派对活动中的趣事,与不同背景的同事沟通的建议,职场人向上管理、职业规划的技巧,对工作内容的热爱或吐槽等,都是聊天中常见的话题。

在聊天中,大家都谈到有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来到内罗毕的国际组织交流和实习。这不仅是疫情放开后的短期现象,也从我与在当地联合国系统工作多年的外国友人交流中得到印证。

(作者是肯尼亚可再生能源领域从业者)

从结果来看,在非洲一角见微知著,经过数年努力,越来越多中国青年开始成为全球治理的新生力量。

究其原因,中国经济与教育的对外开放与发展,自然是宏观驱动因素。另外,不可忽视的是,由于中国与世界在应对全球挑战上的巨大需求,和历史上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的人才不足,由此而产生了巨大鸿沟,中国的大学、教育部门、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等相关机构,都纷纷行动起来。以走在前列的清华大学为例,在2016年就提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创新人才”目标。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有机会从中国远赴8000公里外的非洲肯尼亚常驻。肯尼亚是非洲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三大经济体。首都内罗毕素有“非洲小巴黎”之称,许多跨国企业在此设立非洲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