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他们领取的不再是N或O水准证书,而是全新的“新加坡—剑桥中学教育证书”。
今年的小六会考生很特别。
1994年起,普通源流进一步分为学术和工艺。隔年,特别源流并入快捷源流。
有互相攀比的竞争心理,是人的天性,对待成绩很难放轻松或用平常心。要用一个制度来化解另一个行之已久的制度所衍生出来的思维心态,需要的不仅是时间,还有决心。
其实,这一届小六会考生更特别的地方,不仅在于经历首创的制度与证书,而是收获整个制度改革的益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强项,让自己更有信心面向未来的升学道路。
到了明年,中学分流制正式走入历史,约八成中学全面落实科目编班。
当初分流的原意也不是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修读不同源流的科目。只是固化的分流限制流动,也局限了他们力争上游的动力。如今科目编班强调因材施教,让学生按能力修读不同程度的科目,虽然也有所区分,但关键在于提供更多的选择与灵活性,不让一次会考的结果,决定他们往后四年的水平,甚至是中学后的升学途径。这间中自信心的形成,是这个制度能够培养出的最佳心理素质。
2002年到2006年,教育部开始为普通班学生应考的科目注入一些灵活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在全国考试考一两个超越自己源流的科目。2014年,科目编班的“雏形”开始出现,首先让中一和中二普通源流的学生,修读更高水平的英文、母语、数学和科学,四年后才在中学推出科目编班。2020年到2023年,全面科目编班在部分中学推行,级任班不再按源流划分。
从按源流划分的教育系统走到现在更灵活、多元化的体制,足足超过40年。我国中学从1981年开始实施分流,根据学生小六离校考试的成绩,将他们分配到普通、快捷和特别源流。
任何制度的实行,要带动心态的转变,才会有成效。人们总认为,家长若改不了竞争攀比的心理,任何外在的转变都不会减轻学生求学的压力。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包括教育部,一直强调家长和学生应该放下相比较的心理,跟自己比,不要跟他人比。但事实上,有互相攀比的竞争心理,是人的天性,对待成绩很难放轻松或用平常心。要用一个制度来化解另一个行之已久的制度所衍生出来的思维心态,需要的不仅是时间,还有决心,一种改变固有看法和做法的意志。
不过,科目编班因为灵活,可提供多个不同程度科目的选项,显得相当复杂。学生即使被编入不同的分配组别,还是可以修读不同程度的科目,这当中很多家长,甚至学生本身,似乎还不能完全理解和信任。从家长出席研讨会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在会考成绩放榜后的网上讨论可看出,他们的思维还是很难跳脱分流的框框。有家长质疑不让学生分成三个源流的好处,也有家长认为孩子修读G2水平的科目会泄气,并怀疑日后要转换没有那么容易。
学生往后要有按着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修更高程度科目的信心,若应付不来,也要有勇气放下,选择较低水平的科目来读。在一所试行学校就读的中一生,于受访时就庆幸能够修读比所在源流更低水平的科目,让他能放慢步伐学习,测验成绩反而更理想。
他们是第一批跟着我国教育制度步入新里程碑的学生,明年上中学时,学校不再按快捷、普通(学术)和普通(工艺)划分源流,而是通过全面科目编班计划,修读G1到G3不同水平的科目。
(作者是《联合早报》采访组副主任)
从准备到试行以至推行,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一两年就可实现的,但近几年科目编班的推行加快了步伐。在可预知改革会在编排时间表、调动教学资源等给校方带来更多行政工作的情况下,这次的改变跨过重重难关全面实施,可看出让学生走出分流的束缚,通过更灵活的途径满足学习需求才是重点。有教师在试行后就指出,排时间表是大问题,更多的压力也转向备课、授课,但因为认同全面科目编班所带来的效益,愿意投入精力去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