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晚上也开课,尤其是夏季期间,上课的多是非全职的成人学生。我上西班牙语课时,班上同学有印第安族与黑人混血的大律师,也有已是祖母级的家庭主妇。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和体会到大学对国际生的开放,很喜欢校园弥漫的多元气氛。
清华大学在寒暑假有对外开放校园,其他时间的周末和公定节假日也开放校园参观,都须要在网上实名预约。个人参观可提前7日预约,团队参观提前14日预约。大学还注明它是教学科研单位,“非旅游景点,不向任何机构和个人收取参观费用。请社会公众、校内单位和个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规定,共同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
然而除了通过收费机制来抑制访客潮,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校方突然通过电邮通知旅行社这新措施虽然快速,但是否能有效传达大学这么做的目的?若大家只是取电邮上的字面意义,缺乏直接询问与沟通,用收费来解决问题会给人们怎样的印象?新措施传出后,马上就有人问:收了钱不是更让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参观,更让大学像动物园?
根据南大给旅行社的电邮,这笔收费是为支持学校的维修与车流量的管控,从而确保可持续的探访体验。旅行社会怎么算这笔700多元成本和是否转嫁给旅客是一回事,但会怎么跟这些旅客说明南大要收参观费是很大的事。沟通不畅不明确是公共关系处理的大忌。不小心就会变成是大学不够开放、大学要钱的印象。
诚然,校园里有国际学生——即使不少,和校园里满是观光客,两者的观感和体验是完全不同的。本地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近期一直被大批旅客入园参观困扰,影响了学生的上课和校园生活,南大决定从2月起,要求所有旅行社在带团前须向校方预约申请,获准后才可按规定时间组团参观,每部团车还须先付719元4角的入门费。
大学的确并非旅游景点,但学校历史与文化往往也是一个城市和国家的人文素质名片,访客人满为患需要处理、怎么处理,都体现了学校如何维护学生学习环境,以及如何维护学校开放形象的心态。其实,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机会教育,学生也可以学习怎么看待访客问题,包括为怎么让参观大学变成更有意义与和谐献策。对问题做更透彻的了解,然后做更周详的处理,对学校和学生也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教育。
我去年11月底到东京旅游时也去了东京大学参观,那是校园里著名银杏大道的银杏树在深秋披上“黄金甲”的时期,去打卡的各年龄和国际访客都很多,但学校的各系基本上不开放,访客就集中在那“黄金大道”上。食堂是开放的,午间人多,访客就大多打包了在校园里享用。学校的保安并没有紧紧盯着,但大家基本上都很自律。
英国剑桥大学的校园导览活动也需要预约,校园导览通常由剑桥大学的学生充当导游,介绍大学的历史、建筑和学院文化等信息,人数受限。此外,旅游网站如客路(Klook)和Viator,都有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徒步之旅等拼团和私人团观光配套,那应该是商业操作,但不清楚校方跟它们有怎样的协调来避免校园访客人满为患。
《联合早报》访问了南大和国大生受干扰的情况:密集的参观时间和大量访客、食堂和公交都挤满了人、上课时被访客的拍照与高声说话行为影响。旅行社或导游的商业行为没跟校方协调好,学生难免会不满学校设施与学习空间被侵占。
多年前到美国俄克拉荷马市大学留学时,在学校的国际学生处兼职,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学生并不少,每个学年开始前,我会开着国际学生处专用的大型面包车去机场接新来的国际学生。学校每年也会办国际学生日,促进美国学生对我们是谁的了解。
上网查找了一些著名或受欢迎大学的参观机制。日本东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对团体参观都有预约要求,并且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参观,以及遵守参观规定,例如不得大声喧哗,不得随意乱扔垃圾,不得在校内吸烟等。早稻田大学鼓励访客提前了解该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文化、教学设施和校友等等,以更好地了解早稻田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氛围,换句话说,不是去热门校园景点与建筑拍照打卡而已。东京大学不接受通过旅行社或其他营利性机构提出的参观申请或咨询。
之前到韩国光州,泰国清迈等城市旅游,我也喜欢参观大学府,一方面想体验校园氛围,一方面趁机读些历史资料,从另一个层面了解当地的人文与教育理念。
我在大学宿舍里的室友是主修舞蹈的美国女生,一个周末,她还开车带我到离校一个半小时的住家,让我体验牛仔家庭的牧牛牧马生活。晚上村民在酒吧里消遣和集体跳牛仔乡村排舞Two Steps的场景,至今仍印象深刻。
大学并非旅游景点,但学校历史与文化往往也是一个城市和国家的人文素质名片,访客人满为患需要处理,对问题做更透彻的了解,然后做更周详的处理,对学校和学生也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教育。
(作者是《联合早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