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报校园”里,学生可以借助“自动分词系统”(auto-segmentation)“文本转语音”(text-to-speech)等辅助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线上互动等科技手段,身历其境地轻松读新闻,学华文。有个学生说:“科技融入教学让我觉得很有新鲜感,也增强了学习兴趣。”

外国人学汉语,首要的是掌握汉语这个工具,以利沟通,深究中华文化与历史,那是以后的事。有人教孩子认一个汉字,都翻箱倒柜,甚至搬出甲骨文来,虽说得头头是道,却令人不敢恭维。

若从新加坡义塾书院创立算起,新加坡华校已有185年历史。至于华校的数目,自1819年新加坡开埠至1942年被日本占领的120年间,共有308所。

在新加坡,华文早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一到中四,华族学生须修读10年。除中国外,这在全世界的主权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此外,新加坡华人的异族同胞,如马来人和印度人,看到中国崛起,新中两国关系密切,互动频繁,学华语的也与日俱增。因此,在新加坡提“祖语”或“祖语传承”,未免敏感。

作者是资深语文工作者

字词计量研究的结果使报人心里有了底儿,采写或编辑新闻时,用字用词就能有的放矢了。直到今天,华文报集团管理层仍把帮助新加坡华族受众,尤其是莘莘学子学习、掌握、运用、提升华语华文水准,当做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郭教授所言极是。华校是华教的基本盘,由于学校根植于社会之中,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宗乡会馆、华文媒体等社团或机构的影响。“忽视”华文媒体在华文教育中的作用,至少说明这种研究是有缺憾,不全面的。

中国学界在热议国际中文教育时,经常提到一个数据:有史料可考的海外华文学校历史已有300多年,而全世界190多个国家所创办的华文学校有两万多所。

【二】

新加坡华族先辈来自中国南方沿海诸省,操闽南、福州、广府、客家、潮州或琼州等六种主要方言。1979年,新加坡政府推广华语,华语已经成为新加坡华人的共同语。今日之新加坡,已是没有一个华人听不懂或不会讲华语。华语跟中国的普通话是同源同质的语言。华语的书写符号,新加坡叫华文字,中国叫规范汉字。华语的书面语是华文,规范华文就是标准中文。

或许有人会问,新加坡年轻一代以华文第二语文的程度看得懂《联合早报》吗?教育部、学校、家长都关心这个问题,华文报更关心这个“性命交关”的问题,因为如果你办的报纸连一个读了10年华文的中学生都看不懂,谁还需要你这份报纸呢?

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郭熙教授说,“华校是华文教育的基本盘”“华文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但“还有一支重要的华文教育力量——华文媒体,其作用被忽视了”,它们是“华文教育的一支生力军”,而海外华文媒体有800多家(详参郭熙:《新时代;海外华文教育;国家语言能力提升》)。

所有中小学、初级学院的华文教师,均可登录报馆的母语报网站,选用自己需要的资源,作为补充教材,以丰富教学内容。学生则可上网读报和杂志。中学生订阅电子报的费用都由慈善机构赞助。

新加坡文史学者庄钦永先生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莱佛士涉足新加坡前,就有英国和美国的传教士要在这个岛上设立学堂,开办中文部,教导华人子弟。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独立建国;甫建国,政府就推行双语教育,对华族子弟来说,就是“英语+华语”。1987年全国学校源流统一,传统概念中的“华校”进入历史。

近年,中国学者在研究“祖语和祖语传承”课题。追本溯源,新加坡华人的“祖语”(heritage language)就是汉语——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记录汉语的文字叫做汉字。只是新加坡在独立建国历程中,避“中”避“汉”,他们选用“华”字。在新加坡华语中,就有一系列“华”字头的高频词语,如“华族”“华人”“华语”“华文”“华文字”“华文报”等等。

有道是,海外华人有三宝,华社、华校、华文报。新加坡华社、华校、华文报的共生、共存、共荣关系,是不容忽视的。拙文只谈《联合早报》诞生后在华文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华文报集团要求记者写新闻用朴素自然的规范口语,做到明白如话,使受众读报纸就像听广播那样,感到顺畅、轻松、易懂。为此,新闻要尽量避用文言词语,如“逾”“不虞”“卤获”“罹患”“公帑”“敉平”“聆控”“闻判”“谕令”“若然如此”“超越同侪”“三审定谳”“罪不可逭”等等。写新闻则多用短句,少用长句,遇到长句要设法化短。新加坡新闻的源头大多是英语,报馆要求记者翻译时,切忌逐字逐句地“搬字过纸”,被英语牵着鼻子走,译文务须力避欧化,尽量不留翻译痕迹。

为了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1987年6月,《联合早报》用两年时间,对早报和新加坡中小学华文课本的用字和用词进行计量研究。从早报上抽取30万字语料,连同中小学10个年级、20册华文课本的课文,全部输入电脑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联合早报》用字3428个,高频的前1000字在报上的覆盖率为91.19%,前2000字覆盖率为98.53%,这说明早报用字相当密集,而早报的前2000字与中学华文第二语文字表的3000字相同者有95.15%;与前1000字相同者有98.7%。至于词语,早报和课本相同者有6443条,在报上的覆盖率是87.68%。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新加坡中学毕业生读早报时文字障碍不大,他们看得懂报上将近88%的内容。

那么,新加坡华校的历史有多久、华校有多少所呢?

在早报百年报庆之际,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撰写了一篇祝贺早报的专稿。他说:“在新加坡这个多元种族的社会里,早报也肩负着发扬华族文化和推广华文华语的重要角色。我相信,有很多人会通过看报纸或看视频,来学华文。我也一样。”(2023年9月7日《联合早报》言论版)

《联合早报》是1983年3月16日由《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合并后创刊的。诞生后,便成为新加坡唯一一份于晨间出版的日报;新加坡报坛曾经的百花齐放成为一枝独秀。然而我们千万不能小觑这独秀之一枝,40年来,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它在新加坡华文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无可替代的,是值得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专家学者回顾、总结、分析、研究,并书之于史的。《联合早报》是如何助力华文教育的呢?下面试从三方面简述之。

【一】

【三】

新加坡第一份华文日报是1881年12月10日创刊的《叻报》,至1941年,共有17种报纸;从1942年12月至2014年,共有23种报纸。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母语,华文报集团联合社会力量,将科技融入教学,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2018年构建了一个数码平台——早报校园(zbschools.sg)。

华文报集团明确规定,新闻语言务必“准确、规范、简洁、浅白、口语化”。“准确、规范、简洁”各报一样,“浅白、口语化”恐怕只有新加坡华文报才特别强调,特别看重。原因在于新加坡实施双语教育,国人华文的总体水准较低,加之新加坡华语缺乏中国北方话基础方言的滋润,先天不足,因此华文报作为新加坡最大的华文用户,必须在华文的应用上起引领、示范作用。

因为报章新闻的内容每天不同,丰富多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上世纪80年代后,教育部门便把新闻改写为华文教材,使之成为中学华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出版助教育。新加坡坊间出售的语文工具书或参考读物,大多从中国进口,因为不贴近新加坡社会,学生不喜欢。因此华文报非常重视自己出版图书,作为助力华文教育的一种手段。

1838年,新加坡义塾书院(Singapore Institution Free Schools)创立,成为新加坡教育史上空前绝后,唯一包容现今新加坡四种官方语文于同一屋檐下的学校。(庄永康:《文史工作永不寂寞》,2007年9月27日《联合早报》言论版)

集团特为学生办了四份报纸:《小小拇指》(面向幼儿园);《小拇指》(面向小一至小三学生);《大拇指》(面向小四至小六学生);《逗号》(面向中学生,从2022年4月起全面数码化)。《小小拇指》有专属的手机软件,收录儿歌、动画、游戏、视频等内容。

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上,华文报在引领、示范上是不遗余力,下足功夫,持之以恒的。

1992年6月,集团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研究所合作编著出版了《新加坡华文报语文评议》,报人人手一册,投放社会,颇受欢迎,很快售罄重印。2000年9月,早报出版了《读报学熟语》,此书收录报上用的熟语611条,用华英双语解析,每条均配趣味漫画一幅,投放市场,特受年轻读者欢迎,连中国读者看到也要买。2000年1月出版《大拇指学生写字字典》,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规范华文字,凡预定《大拇指》报的小学生,都赠送一部,家长和教师咸表欢迎。2004年5月推出《新加坡报章华文应用200题》。笔者编著的《华文字词句》(2002年)和《新加坡华文字应用百题》(2014年),语料全部取自新加坡纸媒和网媒,也为市场所接受。这些出版物贴近新加坡华人的语文生活,接地气,对华文教育不无助益。

“早报校园”提供所有学生报的电子版,并大量提供视频和互动内容,陪伴学生学习华文华语,同时根据学生的程度推送内容,把他们的视野扩大到课本之外。

(由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办的“祖语传承: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2023年12月15日—17日在广东江门举行,本文系据笔者在会上的发言稿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