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旅美体育专栏评论员)

这所华文学校租用当地公办高中的校舍,在星期天上午办学,每周一次。第一次去没有做好准备,只是按上课时间赶去,结果停车场和路边都停满家长的车子,从车牌上看不少还是从其他州开来的。等找到停车位,把孩子送进教室,已经迟到了15分钟。

笔者的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去年在刚进学前班时,他和其他华裔同学还能用华语交流,一年过去,如今已经通通是英语。甚至在与我和妻子交流时,也会长段地使用英语。我们立了进入家门就只说华语的家规,但执行起来并不容易。

有孩子的家庭自然会懂,这样的半天有多么难得。而且,学校只是收取孩子的学费,家长参加活动是不另收费的。

回到华裔“教堂”一说。出于传承华语文的心愿,遍布三州的华人每周日聚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社群。这样的比喻,我认为更贴切过说好市多是亚裔的教堂。

这还只是口语交流,之后还有认字、写字、阅读、写作的一道道难关要过。很自然地,我们找华文学校给他报名,然后便被震撼到了。

初来美国时,常看到脱口秀节目拿亚裔喜爱逛霸级市场打趣,甚至有亚裔名嘴将好市多(Costco,连锁霸级市场品牌)比作亚裔的教堂。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听到即便感到不舒服也只能一笑而过。但我确实有不同见解,觉得华文学校才是华裔真正的“教堂”。

如果一直留在美国的话,每周坚持抽出半天时间,让孩子去上对日后升学前程并没有太大帮助的华文课程,其实是蛮大的付出。我不知道孩子能坚持多久。我知道的是,家长都很愿意来华文学校,因为这里给我们准备足够多的活动。

我们报读的这所华文学校已有10多年历史,自称是纽约、新泽西和康涅狄格三州地区最大的华文学校。根据校长的介绍,学校只有教学的教师支薪,其他的人员,从门口指挥交通的交通员,到组织校务的校长副校长,全部都是志愿者,没有工作报酬。在这样的文化下,每一名家长都要参与志愿者工作。学校通过这样的方式,维持管理层的更新。

学校组织许多家长俱乐部,从篮球、羽毛球到书法、花卉手绘、摄影再到舞蹈、太极多达16个,甚至还有爷爷奶奶英语俱乐部。于是我打篮球,妻子打羽毛球,家中的长辈去打太极。借着孩子学华文,家里每个成人在礼拜天上午的半天里,都有自己放松的去处,也都能结识到新朋友。

和新加坡拥有华文背景的家长一样,美国的华裔家长也会遇到英文和华文两种语言相互竞争的头疼问题。

学校不但学生多,教学系统也分成两套,并且都是在北美按照在地情况编辑出版的教材。一套据称面向华文背景家庭的孩子,一套面向英文背景家庭的孩子,而且两套都很成系统,从学前亲子班一直涵盖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