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要不我们先留张便条给邻居,跟他说发生什么事和说对不起。
吕赐杰是南洋理工大学终生荣誉教授、香港教育大学讲座教授
小明:好吧!我试试看。
科技可能制造问题,但也可以提供解方。如何在这个风云万变,尤其是被AI“包围”的人世间安身立命,培养并坚守正面的价值观,不单是AI伦理教育的责任,或许更应该对整体教育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和调适。
作者黄龙翔是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高级研究科学家
由ChatGPT陡然在普罗大众之间掀起的“AI(人工智能)旋风”和“AI焦虑”,至今已一年余。有关AI伦理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在主政者和业界还在纠结于AI开发应用的伦理规范和法规如何制订,能否有效执行之际,教育界也忙于跟学生斗智,防止后者滥用AI,并逐步推出伦理课程,为学生做好迎向AI世界的准备。
小明:要不我回家跟爸爸妈妈讲。可是我怕爸爸妈妈骂我。
这个模拟“剧本”或许不符合本地一般小三生的华文水平,但它示范了ChatGPT的可能应用方法,以课文中的贴近生活经验的语境为引子,把语言学习、品格教育和思维训练共冶一炉。
ChatGPT:小明,听说你和几个朋友在踢球时,不小心打破了邻居的花盆。你说怎么办?在回答时,记得用上“反正”和“要不”。
只是,人说教育乃百年树人,若把AI伦理孤立起来进行“教学”或培养,是否有“头痛医头”之嫌?或许,该把AI伦理纳入全人教育的语境,探讨AI伦理与各种既有的课程,及21世纪核心素养等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ChatGPT:很好!你提出了几个不同的办法,每个都有它的好处和坏处。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哪个办法更好。
例如,ChatGPT可采用以下的生活语境作为比喻,引导学生思考AI伦理:“想象你组成小组参加校际智能机器人设计比赛。在比赛中,一个小组的机器人表现超乎预期,但后来发现他们在程序中作弊。你会怎么做?你认为这是否公平?”“想象一下,在未来的高科技课堂里,学生配戴智能眼镜上课。有一天,你发现你的智能眼镜被其他同学远程入侵,对方看到了你的笔记和个人隐私。你怎么想?”ChatGPT先把学生置于受害者的角度来思考,再联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讨论学生本人的为与不为。
厘清基本范畴,便可看出AI伦理是位于AI素养和品格与公民教育的交叠之处。品格与公民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普世价值和行为——诚信、正真、尊重、公平、包容、体恤、社会责任,以及对于相关议题、事件的反思、批判能力;而AI伦理,正是要把这些价值观迁移到使用、应对,以至于开发AI的情况中。AI素养则还涵盖对AI的功能、局限、对人类可能造成的正负面影响等的理解,及AI技术及工具的操作和实际运用,这些都是“防范”及“善用而不滥用”的基础知识。原来,学AI(素养及伦理),(也该)就是学做人——不单是学做事。
如小三课文《留张便条》,几个小孩在楼下踢球,打破邻家花盆,似要“肇事逃逸”。原本没有科技介入的后续活动,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中模拟情境,学用连接词“反正(没人知道)……”“要不(留张便条)……”讨论解决方案。但也可以尝试提示ChatGPT与学生角色扮演(ChatGPT可扮演屋主、学生家长,或另一名参与踢球的孩子)、讨论或辩论。我们把这个语境输入ChatGPT,请ChatGPT模拟出一段它自己与学生对话的情景:
ChatGPT:很好,这样子更负责任。有没有其他的想法呢?
AI代语文课传授伦理价值
ChatGPT:好,这可能是一个办法,但我们还可以找更负责任的方法。如果你们溜走,那你们可能会失去邻居的信任,也没法从错误中得到教训。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吗?
先看AI伦理本身,学生该培养的价值观和技能是什么?对学生来说,AI伦理是双向的,一方面得学习及防范AI对自己的福祉、隐私等造成威胁,另一方面又得建立正确的应用AI的伦理观念和行为——AI伦理教育该双管齐下。
目前公开让公众使用的主要聊天机器人,本来就有伦理和内容上的把关机制,会拒答不合适的话题。在一般应用下,它们不太可能对用户造成伤害,尤其它们会严守普世价值的底线;就算是较有争议的价值观,也会主动提醒说各地文化有异,并对各种观念进行思辨。教师或专家可通过设计新提示,“训练”聊天机器人,为它们规划跟学生互动的范畴和规则,而不是天南地北地聊到出状况。
小明:反正,邻居还没发现,要不我们溜走。
ChatGPT:小明,听起来你有点担心。但是向爸爸妈妈求助是对的,爸爸妈妈最关心的是你的安全和健康。他们可能会生气,但他们也会明白你是愿意认错的。你可以坦诚地向他们说对不起,并向他们展示你的诚意,让他们知道你想做对的事。
其实,AI或能成为“载舟”之水,为防止“覆舟”尽一份力。可善用如ChatGPT来辅助品格与公民教育及AI素养教育,与学生针对伦理、公民议题本身,或相关的特定时事、生活语境进行讨论、辩论,或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反思,协助他们厘清思路、澄清疑惑。例如,把一篇新闻稿输入ChatGPT,让它消化内容后,跟学生开讲这个话题,如同读报教学。ChatGPT甚至能有限度地执行苏格拉底式对话,如不单只是被动地接受及回复学生的提问,还能反问学生、挑战学生的观点。学生不仅学做事、学做人,还学思考。
作为优良的华族传统价值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在这个资讯时代日渐淡泊?我们联想起前年本地事关“华文课程30年未变,除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种族和谐等亚洲价值观,基本上没其他内容……枯燥乏味”的论争。后来有人分析了小学六年课程的所有主课文,涉及亚洲或普世价值观的仅占五分之一。我们不认为语文课还要刻意及过度承担起品格与公民教育的责任。但这19篇主课文及围绕着它的各种学习活动的设计,始终紧扣“让学生能在真实生活中以华文沟通”的目标;用以说教的语境,其实也是驱动学习特定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媒介。ChatGPT或能给这些跨学科的学习目标提供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