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对过往事件真实的描述,参考资深报人精辟的分析,实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不需要处处为反对而反对的刁民,但也不应该培养全无主见,黑白不分的顺民。处世八面玲珑当然重要,但绝不能和稀泥、乡愿保身。社会绝不能笨下去。

第二辑“文化”有多篇任君先生主持研讨座谈会的开场白和演讲稿,值得一再细读回味(尤其那篇没有机会发表的演讲)。传统华校生,任君先生谈文化,自不免更关注华文、华语、华族文化。无论从不同地域的文化传承,到家族和企业在文化层面的因果关系、社团和华文文化的发展等,在在显露了对华族文化的牵挂,提出了许多谏言。

在《怀念郭宝崑的空谷跫音》中,由时隔20年才姗姗来迟的“新电信水滨剧院”的落成开幕,回忆郭宝崑先生不满“政府掌握了几乎所有的文化资源,却没有适当运用”,并认为郭老师并非无的放矢。他指出郭老师说我们必须在技术投资外加上一项文化投资。但这呼吁犹如空谷跫音,没有引起多大回响。时至今日,新的第四代领导层设定的“新加坡携手前进”议程,依然不见“文化”这一块。文化人始终念兹在兹,时刻不忘文化前程。

《世事任君谈》用半泛黄,略带“旧味”的纸张印刷,封面设计犹如粤语残片过场时海面流水的画面,想是另有深刻含义。套封底一段对此书的描述:厘清事实,打假较真,维护国家利益。

(作者是中成药从业者)

“四面墙外”专栏文章《苹果是怎么烂掉的》疑问中,引用了林沛理评论《苹果日报》的一段话:它的不择手段却令狗仔队文化、名人文化、反智文化和消费主义在香港建立霸权,直接将香港社会送上无止境地“笨下去”的不归路。专栏收录的另一篇文章《左右夹攻泰然自若—“被选边”的联合早报》,道出了不同阵营的声音,如何为早报“选边”;一边指责早报“亲华”,一边怒吼早报“反华”,揭示了有意或无意的偏执,如何诋毁或意图干预一份坚持公信力和求真的报章。这正好体现了造假和蓄意诋毁之为害,以及任由邪恶滋长的严重后果。任君先生在近期的专栏中,曾直指面对普世价值和原则问题上,绝对不能有和稀泥的心态。事实上八面玲珑、乡愿者众,直言不讳面对千夫指的人,已经寥寥可数。

出身“国际新闻”媒体人的任君先生,以丰富的阅历、灵敏的新闻嗅觉、理性分析的能力,外加不失感性的笔触,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透视数十年来曾经被我们关注过、忽略过的大小事件,对过往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感悟。早报中国无疑是《联合早报》的国际品牌,书中不乏有关这个品牌的介绍,更不缺对中国时事和各种课题的申论。在一份报纸里头,专门开辟针对另一个国家的专属部份,极有可能是世界首创。和跨足电视一样,“世事任君谈”让你更清楚这些改变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辑“时事”如今读来,都已经“非时事”的论述,更体现作为有机会接触许多第一手资讯,甚至机密的报人,任君先生过人的梳理分析功力,以及敢言一般人避讳的敏感课题的文人脾气。

11年前,任君先生前瞻性地设想从2030年回望,华社在维护和延续华族文化的工作上,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他认为新华社应该包括三个群体;讲华语的社群,认同或拥抱华族文化的社群,以及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马来西亚和大中华地区的华族新移民。在距离2030年还有六年的今天,也许先生会感到些许失望,许多华社团体的日常会议、工作都已经严重英语化,讲华语的社群恐怕将日渐萎缩,而认同华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同样日趋表面和淡薄。

时事专辑是《世事任君谈》中,能为读者提供最多秘辛和全方位论述的部分,无论政治经济、历史片段或时局发展,甚至新闻人物的剖析,虽说俱已往矣,但重温尘封往事,每每有新的历史体会。

苦口婆心《莫让华文生态萎缩下去》,任君先生已然发现,“对华文重要性的共识,若有的话,似乎也只是存在于政治领导层之中;在他们以下的体制内外的精英阶层或主流社会,这种共识似乎是不存在的或至少是不明显的。”好一句“若有的话”,是不是怀疑在领导层中,也不一定就有一致的“共识”?对攸关文化传承的课题如此直面发声,除了真知灼见,也要有不和稀泥的骨气!

虽说事过境迁,许多当时申论的情况,不一定和现在完全一样,但大都足为殷鉴。譬如新闻从业员理应追求“真善美”,是一个不断的进行式,须要“不断努力、自觉去追求”。再如对所有自媒体总编辑发出的呼吁:“Fake news stop here”,在深伪造假的年代,尤为铿锵响亮,语重心长。至于东风是否“漫天扑面来”,尚要看看是什么样的“东风”;有些东西,错过了真的很难复原到你想要的样子。

许久未读如此“厚重”的好书,不知道曾经的文青,任君先生何时出版一本“纯文艺”的大作,让我们轻松拜读?

《世事任君谈》是林任君先生多年来发表过的文章、演讲稿和访谈录的选集。第一辑“媒体”中,许多篇章都在强调办报须要坚守“公信力”和“求真”。资深媒体人谈媒体自是精辟,发人深省。这些文章除了对《联合早报》的前世今生,发展变革展现清楚的脉络,更提供许多国际和国内新闻事件一些可能鲜为人知,或“被忽略”的背景与细节。

从中国经济改革到马哈迪可以休矣,从著名华人女画家中文名“被消失”,到《桃花源何处寻》;时事专辑里,每一篇都有启迪新思维的内容。

“新加坡携手前进”依然不见“文化”

《一则有关欧思礼路38号的电邮》是书中较新的文章,首发表于2023年1月第48期《怡和世纪》,同样让读者对李光耀先生故居拆与不拆的争论的背景,有更清晰的了解,如何处理最合理可以各有己见,重要的是事实不能被混淆。

社会要不要“笨下去”,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