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和前两任民进党总统陈水扁和蔡英文的第一任就职演讲相比,赖清德的就职演讲不但在事实台独的立场上更加明确、坚定,而且缺乏对中国大陆的明显善意。陈水扁在2000年首任就职演讲中提出“四不一没有”,明确表示不会推动台独;蔡英文在2016年就职演讲中虽然没有明确接受“一个中国”,但表示会遵循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制定的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并接受同样是在“一个中国”前提下,两岸在各个领域互动取得的成果。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台湾事实独立,也就是蔡英文在“四个坚持”中提到的“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被北京批为“新两国论”,所以赖清德的就职演讲,遭到北京一如既往的激烈抨击。但美国非常欣赏蔡英文路线,甚至积极帮助台湾维护“互不隶属、事实独立”的现状,所以国务卿布林肯向赖清德发出贺电。
这种所谓的务实说法,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难题:如果台湾已经独立,如何处理民进党党纲中三份关于台独的文件呢?
民进党党纲中的这三分决议文,分别是1991年的“台独党纲”,即作为民进党基本纲领第一条的“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是一份典型的法理台独纲领。第二份是1999年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是陈水扁在参选2000年大选之前,为了打消选民对其搞法理台独的疑虑而推动通过的,所以不再提法理台独,但强调台湾事实独立,不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台湾独立现状必须通过公投来实现。这就是蔡英文和赖清德现在的立场,可以说是一份坚持事实独立的纲领。第三份是2007年的“正常国家决议文”,是陈水扁在第二任背弃自己承诺的“四不一没有”,大力推动法理台独时通过的,主张通过“正名、制宪、加入联合国”等措施,来让台湾成为一个正常国家。所以这是一份以具体措施追求法理台独的纲领。
前一段时间,民进党大陆事务部主任吴峻志在一场活动中提到,民进党在1991年通过“台独党纲”时,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现在台独党纲已经成为历史文件,实质上已经被1999年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所取代,并成为全党共识。这似乎是在回应选前美国三位学者希望赖清德当选后删除台独党纲的建议,也似乎是显示赖清德“务实”风格的另一个信号。但详细分析民进党党纲中,有关两岸关系的三份决议文后,我们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三份关于台独的文件
这个独立国家的国名是什么呢?他说有三个国名供大家自由选用,因为“无论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台湾,或是台湾,皆是我们自己或国际友人称呼我们国家的名称,都一样响亮。”用这些隐晦的说法,赖清德试图务实地解决台湾独立的时间和国名两大难题。对于这样的说法,大陆当然坚决反对,美国应该是和以前一样不表态。问题是台湾社会会接受吗?还是说这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话术?
自称为“务实台独工作者”的赖清德终于走马上任。其就职演讲的两岸部分,基本上延续他在大选时反复承诺的蔡英文路线,即坚持维护台湾事实独立的现状,不提进一步追求法理台独,例如正名、制宪、入联等。
虽然赖清德和民进党一再强调,自己现在的立场是1999年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但“台湾前途决议文”中的台湾事实独立的立场仍然是台独立场,仍然无法被大陆接受。
从赖清德上任的第一天起,两岸继续对抗的大幕已经拉开。但赖清德和美国都不想让对抗升级到两岸刀兵相见的地步,所以赖清德“务实”地主张台湾已经独立,所以不必再宣布独立,认为不宣布独立就能够避免战争。他也在就职演讲中,隐晦地回答人们对这种主张的问题。例如,如果台湾已经独立,那么是何时独立的呢?他说是1996年独立的,因为“1996年的今天,台湾第一位民选总统宣誓就职,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华民国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主权在民。”
虽然赖清德和民进党一再强调,自己现在的立场是1999年的“台湾前途决议文”,甚至放出风来说1991年的台独党纲已经成为历史文件,但“台湾前途决议文”中的台湾事实独立的立场仍然是台独立场,仍然无法被大陆接受。而且台独党纲仍然清清楚楚地写在民进党的党纲里,民进党尚未以任何正式的形式,表明它已经被后来的决议文代替而成为了历史文件。
更重要的是,另外一份法理台独文件,也就是“正常国家决议文”也还在党纲中,仍然无法打消大陆对赖清德会推动“正名、制宪、入联”等激进台独的疑虑。事实上,2019年1月,刚刚卸任行政院长的赖清德,在法理台独大佬辜宽敏发起的“台湾制宪基金会”成立记者会上说:“现在台湾的宪法是为中国制定,并非为台湾量身定做……(制定新宪法)现在时机已到。”制定新宪法一直被大陆认为是法理台独的重要一步,所以他这样发言后,国台办批评他“台独”面目更加暴露无遗。所以,赖清德如何处理这三份台独文件,能够显示出他到底会务实到什么程度。
赖清德就职前,不少台湾媒体都预测,他在就职演讲中也会向北京展现具体善意,但结果是他没有释出任何有实质意义的善意。就像北京早早地对他“盖棺定论”一样,也许他也早对北京不存任何幻想。两岸彼此没有试探期、没有等待期。
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他们对北京表达的善意,但因为都未明确接受“一个中国”,北京给了他们时间,等待他们向“一个中国”进一步靠拢。但陈水扁和蔡英文都在首任刚过半时,走向了北京所期望的反方向,越来越远离“一个中国”,和北京的关系也就越来越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