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来,政府更应该加紧推出社媒、数码服务的控管与防范措施,否则“听政府的话”的国人,会更听数码科技的话。

同样在上周,政府宣布通讯及新闻部(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在7月份更名为数码发展及新闻部(Ministry of Digital Development and Information),要更好地反映部门的数码业务,以及数码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改名后,这个部门会继续监督信息政策、媒体发展和公共传播的工作。

科技时代的精神疲乏,除了信息疲劳,还有数码视觉疲劳、社媒疲劳、手机分离焦虑等等。

友人说我杞人忧天,从一个部门更名,联想到社会分化。

诚然,许多数码机遇对国家发展而言,势在必行。但在如光纤速度般发展数码领域的同时,若相应防卫机制无法同步到位,岛国很可能会赔上个人和群体的精神与情感代价,加大社会分裂的风险,动摇政治的稳定,相关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黄循财总理本月初说,我国将继续研究了解儿童和青年过早或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风险,并探讨加强防范的措施。

对成年人如我,排解这些疲累是有意识地去进行的。然而,对年轻、年少一代来说,这方面的认知不深,意识与意志也相当薄弱。

如何防范或管制社媒使用,大有方法在。但追根究底,无论是孩童、青年或大人,离不开社媒的因素,多半是无法从日常沟通或互动中,取得相应的关注和温暖,转而向社媒寻求慰藉或刺激。这是发达国家忙碌生活下的恶循环,也是社会精神疲乏脆弱的表现,一不经意,就会被演算法影响了观念与信念。

我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数码科技这一“器”,越来越厉害,开始也是“件事儿”,甚至影响许多工作、行动、沟通的本质时,难道不该担心吗?

坦白说,我一看到消息,内心一凉。我不是担心所处职场会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是智慧国的进程正具体且显著地迈进,但这一路上的社会与个人保护的具体措施落实速度,却不太成正比。

看世界各地对新航SQ321班机出事的报道,脑海浮现年初日本航空公司撞机着火的一幕幕。两次意外发生的场景都惊心动魄,但此次我的心情竟只有一小波涟漪。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多媒体编辑)

这对F个性(MBTI性格测试的F,Feeling,指更倾向感性思维)的我来说“怪怪的”。不就几天前看到加沙破瓦颓垣的照片时还小有感伤,怎么一下冷血起来?

历史学家赫拉利在著作《21世纪的21堂课》提到:随着科技愈来愈了解人类,你可能会发现,好像是自己在服务科技,而不是科技在服务你。

上周,柔佛新山就近的乌鲁地南小镇警局发生的袭警案,就提醒我们恐怖威胁依然存在,必须更积极地防止极端思想扩散、关注自我激进化等问题。

左思右想,或许又“信息疲劳”了,需要数码排毒,校准感性思维的原厂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