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的北京还没送走夏天,我和旅伴在炎热午后钻入胡同里的一家商店,门口招牌写着“可能有书”。

有46年历史的本地书店——时代书局,上个星期天关闭最后一家门店;同一周,出版社Epigram也宣布明年1月将关闭唯一的书店兼咖啡座。书店相继倒闭,让爱书人感慨万千,但也能无奈地理解这是一种大势所趋。毕竟在这个弹指之间就可购得实体书和电子书的电商时代,对消费者而言,上书店这件事显得多余和奢侈。

2019年,美国大型连锁书店巴诺(Barnes & Noble)也找上詹姆斯,希望他能在大西洋对岸再创奇迹。近年来,詹姆斯宣布拓展巴诺书店的计划。这份乐观态度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让他对书店业如此充满信心?

我想起流连书局的那个北京午后,以及那份电子商务所无法复制的逛书、看书和买书氛围。正因为上书局有它难以被取代的独特体验,我选择乐观并相信,未来的日子里还是会有书局的。

不过,有一号人物仍相信实体书店的前景可观。他就是詹姆斯·当特(James Daunt),投资银行业出身,最早在伦敦创办独立书局Daunt Books,并于2011年接手管理英国知名连锁书局水石(Waterstones),成功将这家原本面临破产的老字号书店从困境中挽救出来,成为业界的功臣。

(作者是《联合早报》资深高级记者)

一进去左边一道红砖墙前,陈列着几本以女性为主题的书籍,都是印象中我未曾在城里其他大型书局见过的。各种木质家具上的书本排列看似随性和无序,原本单调的白色墙壁上有长长短短的诗句点缀着。约一个三房式组屋单位大小的一楼,被分隔成几个小区域,像住宅中的不同房间,各坐着三三两两的顾客,低头看书。

可能是因为不舍得空调,又或是这般舒适且温暖的氛围让人不愿离开的缘故,我们各点了一杯冷饮,靠墙坐了下来。我从店家提供给顾客免费阅读的书堆中,挑出一本对味的。静静地看书,让人几乎忘了时间,走出胡同时已近黄昏。

探访在地书局经常是我到每座城市旅行时的行程之一。其中一个原因是,想看看在世界不同角落的业者,如何在书店前景不被看好的大环境中求存。

詹姆斯在不同媒体访问中解释改造巴诺的策略,包括赋予各分店店长自主权,让他们可以自行决定售卖、陈列和推销哪些书作。他也相信,一家优秀的书局,必须能为顾客提供发现书作的惊喜与乐趣,这是电子商家所无法提供的。在某种程度上,詹姆斯其实是把他营运独立书店的原则,应用到连锁生意上,把书店改造为更个性化与亲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