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的某天,四岁的小儿子从托儿所放学回家,兴奋地告诉我,他有个新老师,还报了老师的大名。因为是男生的名字,我还以为儿子发音不准,再问了一遍,仍是同样的答案。最后,才跟孩子确认老师的性别,还真的是男老师。
老幺的托儿所会定期为家长安排课程说明会。月前出席活动时,和这名男教师聊天,了解他为何想从事学前教育工作。27岁的他给的理由很纯粹,就是喜欢孩子,觉得能够帮他们茁壮成长很有满足感。
育人,不就是这么一回事,不分男女。希望未来有更多男性勇于踏入这个行业,因为有良好的男女榜样,受益最大的是下一代。
要改变刻板印象,本就不是易事,更何况是有关性别角色的固化思维。正因如此,若想要吸引男性加入学前教育,有关当局和业者应更有意识地宣导正面故事,尽可能提高学前男教师的能见度。
一方面,老幺的班级比较特殊,11名学生里面,九个是男生,男教师或能更好地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辅佐较资深的女教师引导学生。
有趣的是,在为这篇稿子收集资料时,我阅读到一则1994年刊登于《联合早报》的文章。内容提到当时全国仅有五名男学前教师。时光快转30年,接受幼教培训的人数虽取得跃进,但男女教师的比例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男教师的到来,兴奋的岂止是学生,作为家长,这也是我乐见的。
幼儿培育署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本地获得认证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总数逐年增加,从2019年的2万1400人,增至2023年的2万5700人。幼教男教师的人数也在上升,从2019年的150人增至2023年的245人,但不到总数的1%。
在制作招聘材料,尤其是视频广告时,也应当切记,故事主角不只要有女性,还要包括男性。
老幺的托儿所之前曾有就读学前教育课程的男学生前来实习,但跟校长交谈时确认,这还是托儿所设立多年来,第一次迎来男教师。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青少年受众工作群总编辑)
更关键的是,托儿所里有了男教师,也能让孩子从小了解,指导幼童,无论性别,男人和女人都能胜任幼教工作。毕竟,在主流教育体系里,社会早已对男女都能执教习以为常;在学前教育这个日益讲究专业性的领域,变化为何来得这么慢?
当时距离教师节不到两周,儿子在准备卡片时,不忘多做一份给他。长久以来,老幺都戒不掉吃奶嘴的习惯,早上进托儿所之前还要吸奶嘴。但最近,为了不给男老师坏印象,竟然在出门前“毅然”跟奶嘴道别,主动远离奶嘴。
另一方面,作为行业里的极少数,男性学前教育教师可能会觉得,有必要通过设立群组加强联系与交流。不过,这也可能产生变相的“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放大焦虑、误解或不可取的想法。更有效的支援方式,或许是提供更多男女教师互动的平台,鼓励大家跨越性别的固有限制,从更接近彼此的起点讨论职业议题。
系统化地为学生提供职业辅导,是本地教育体制的特点之一,业者可以从中学阶段,就与学校合作,让男女学前教师一同参与职业分享会,让学生意识到,这个行业不再只是女性的专属。
这名男教师来了之后,很快成为老幺的“新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