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体好比一个国家,各个脏腑各司其责,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人体才能健康。这是何等精炼丰富且规范的语言,这样的文字何等优美而富有文采。
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有悠久历史,是文字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中医药语言深受古典文学熏陶,言而有文,神韵盎然。在论医析理之际,不忘给人以美的感受。例如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黄帝内经》用极富感染力和文采的文字,以比喻和排比句归纳建立了中医学基本概念,读之朗朗上口。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很多字词已渐渐失去它们的原意,比如“思想”,思和想有什么区别?又如“魂魄”,魂是什么,魄是什么?“肥”与“胖”的区别?“皮”与“肤”是一回事吗?徜徉在悠悠中医药的历史长河中,感受到的不只是美妙的华文和华语,更是具有强大魅力和生命力的文化,传统中医药这门古老学问帮助我们唤醒那些沉睡的文字,享受古老文化的熏陶。
中医药语言有诗的韵律、形象和凝炼。若醉心于中医学,常会感受到美的震憾与感染。
其中对五脏的生动形象描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南宋词人辛弃疾新婚之后赴疆场抗金杀敌。他给久别的妻子写了一首《满庭芳·静夜思》,来表达相思之情:
学华语、学中医既享受了讲华语的乐趣,又能更好地为新加坡的医疗保健服务,这不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吗?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褛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随着我国人口急速老龄化,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健康问题,期待有关部门能给予以华文华语为媒介学习中医药的各界人士更多资助,让大家既学习华语,又学习促进健康的中医药知识,把华语融入日常的健康生活中。
新加坡中医教育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无论是1953创立至今的新加坡中医学院,还是南洋理工大学的生物医学科学和中医双学士学位课程,都有系统地培养了许多掌握更精深华语和中医药的杰出人才。在面对老龄化所带来的全新社会环境里,通过终身学习传统中医药学和学习华语,为老百姓扶伤救难、未病先防、保健养生,促进健康,这是中医同仁的毕生事业。
正如李显龙总理说的,学习华语不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根和文化,这也能帮助大家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建立起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词中用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磺、黄柏、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缩砂仁、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25味中药的药名,巧妙地运用了药名字面上的意义,情趣盎然。
讲华语运动推行了40年,新加坡有一个群体一直在学习华语,华语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和日常生活,这就是学习传统中医药学的中医药人士。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肺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像将军一样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五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肾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