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生命的死亡是一种量子塌缩。如果你和我一样不明白什么意思,那我的建议是,与其拼命为避无可避的死亡寻找解释,不如好好理清活着的方式,并毫不犹豫地好好活着。真到了老年,那也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世人多数怕老,虽张口闭口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然临到自身,大多沦为托词。怕老其实是怕死。变幻无常的爱情是永恒的话题,而肯定会来临的死亡却鲜少人谈。死有什么可怕呢?说法无数,我最认可的是说,死亡好比一次远足流浪,不同的是,在世间无论怎样天涯浪迹,只要你愿意,总有回归故里的可能,而“死”则是真正的一去不返,所以心生恐惧,源自无法更改的生命形式。每个人的生命列车都是单程,而“老”是终点前的最后一站,绝无U转。于是怕“死”便生出畏“老”。
到底如何才算是“老”呢?当“人到七十古来稀”只剩修辞作用,“米寿”已不稀奇,甚至人人都敢于争取坐“白寿”望“茶寿”的今天,用固定的一个岁数来界定老年,显然不合时宜了。法定退休年纪的存在根本原因是整体国家发展的考量,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求职,继续活跃在职场上。所以,“不觉老之将至”只能以身体的感受和状态来定义了。
我每周五中午在电台FM972聊的主题是“当你老了”,听众反应踊跃,有分享家中长辈故事的,也有年长听友现身说法,述说自己的经验。倒是搭档蔡礼莲和我还未进入老年,聊的内容多数基于想象。说的听的多了,便生出感慨,谁人不会老呢?
老了可怕吗?我不知道,但是假如“老等同于衰弱”成立的话,想必不会好过,那么如此看起来,要做的事情或只能做的就再清楚不过了,就是要拨慢老去的时钟,尽可能延缓“老”的到来,或是最大程度拖长抵达终点的时间,等终至生命最后的那一刻,便可无怨无悔。
年初给父亲打电话,问他在做什么,他说正在做饭,做到一半,累了歇会。挂了电话以后忽然明白,父亲是老了。记忆中,父亲永远风风火火,做事快手快脚。每次回家,没感觉他多忙,转眼便一桌都是我爱吃的菜。母亲在世时总说,人家属马的是腿快,你爸是做什么都快。如今做一顿两人吃的便餐,中途都要歇会了。父亲已年近80,我自己又何时才知老之将至呢?
延缓老弱,强身健脑
目标明确,除了强健体魄以外还须健心,就是健脑。虽然人类的神经元在25岁左右发育成熟,以后就无法更新了,但是让大脑保持长期的健康活跃,依然有许多的方法,关键在于付出努力,努力用各种方法对抗变“老”而来的那种“弱”。一切要在未老未衰之前。
什么样的状态算进入老年了呢?中文许多词语早有说明:年老体衰、步履蹒跚、头白齿豁、枯木朽株……总之,当人的身体状况不因疾病,而是自然走向衰弱时,那种弱是除了满头白发和皱纹堆垒之外,真正影响心态的一种虚弱,一种除了感叹时光飞逝,怀想过往,再无重新出发之斗志的衰竭,那样就意味着你已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