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友在社交软件提及某则我认为算是客观的新闻报道时,第一时间收到这样的回复。算一算,我竟被“客观”这个字眼断续纠缠了30年。
“世上没有客观的新闻这回事!”
那个学期所阅读的文献、观赏的影片和讨论的内容一直围绕在这个母题上。事隔多年,许多细节不记得了,但印象深刻的是全班十几个研究生各带着不同的答案离开那间教室。理工背景的大多坚持真实是可以被客观记录和呈现的。学艺术的则认为客观的记录和呈现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必须透过个人主观的判断和选择后才能完成。我这个学传播的则始终在摇摆,带着一脑袋的问号不知该置身何处?
这不仅是探讨记录照片或影片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传播学的重要分支新闻学所要面对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降有很长一段时间,记者要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和挖掘事情的真相。当时这是个不可动摇的铁律。1980年代我在台湾所受的大学传播教育秉承的就是这个传统。
一时间媒体以“客观”报道所取得的公信力荡然无存。在“客观”不可得的前提下,于是反其道而行往“主观”的方向靠拢。各大媒体干脆清楚明白的表示自己以怎么样的主观立场来报道和分析新闻。于是媒体开始有了左右之分。这个时期大家对新闻的想象是,在不同的媒体为各自的立场说话的环境下,受众在听了各方说法后,可以自己做判断找到他所了解的客观真实。
可是事实却证明绝大多数的受众在面对媒体时,大都只接受自己所偏好之媒体的观点,对不喜欢的媒体则完全隔离。无形中受众透过媒体所认识的世界是偏颇的,新媒体的出现更让他们置身于同温层之中。今天美国社会严重分化和媒体只从有利于自己的主观位置来报道和分析新闻恐怕有一定的关系。
可是到了1990年代,随着美国高等教育学府不同学科对“客观性”的质疑,记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主观判断和选择都被认为会影响到报道的“客观性”。而记者所服务的媒体,也被发现会为了自身政治或经济的利益而罔顾新闻的“客观性”。1988年爱德华·赫尔曼与诺姆·乔姆斯基合著的《制造共识︰大众传播的政治经济学》一书就对美国媒体经营者因为政治和经济利益而直接或间接干预新闻报道的取向提出了难以辩驳的证据和论述。
30年后才知道真正客观不可得,完全主观不可取。或许当年那堂课的本意只是要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主观上的偏颇,然后自省的去追求那个难以捕捉到的客观真实。
1990年代初到美国念研究所第一门课所讨论的主轴就是记录照片或影片是客观或主观的呈现真实?如果说是客观的呈现,那记录者的主观判断和选择(框取、角度和光线等)会不会改变这个客观的呈现?如果是记录者主观看到的真实,那综合不同记录者所拍摄下来的照片或影片,能否一窥客观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