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穿越广漠内陆的火车旅程,停在一个小站,四周荒凉旷野,列车只停一小时必要补给,乘客只能下车伸伸腿,车厢广播提醒别离开月台太远,错过上车自己保重。简陋站台及补给设施之外,周围没有太多什么,热气却满满,那时正是中午,据说有47摄氏度。还好湿度低,空气没有重压感;还好只停留一小时,从空调车厢下来,热气尚未渗透进身体,又上了车。那气温,是自己旅游经历中可圈可点的。站在大片野地的一个点上,那空间视野气温,见识了荒原。
这是不是吻合山下英子所说,杯子里有水,喝了解渴,如果杯口封住,水倒不出来,喝不到水,和杯子的关系就恶化。水顺畅倒出,喝了解渴,杯子和喝水者的关系就变好。
另一次从一个城镇去另一城镇,中途停靠小地方,有一座小教堂,很小很小的教堂,里面只有十多个座位,讲台够站一人,后面石头墙壁开个长方形大窗口。想象坐在听众位上向前看,讲道者背后就是一方随阳光云彩变幻的蓝天绿地。空间一丁点,窗子却把外头广阔世界带进来。
有过疑问,断舍离是否就是丢丢丢东西。山下英子回答,房间凌乱令人头大,可是空无一物也很无趣。杂乱压迫和枯燥无趣一样都不适合居住。问自己,“适合我的东西是什么?”不合适,不需要的可以舍去,创造出“余裕”。杯子的水倒出来之后就有多余空间装入其他饮料。她说:“空间的余裕,时间的余裕,人际关系的余裕,是滋养生活的美。”
明末清初李渔的《闲情偶记》有类似说法:“凡食一物而凝滞胸膛,不能克化者,即是病根,急宜消导。”所说空间是我们的肠胃。凝滞指粘滞、停留不动、聚结。食物堵在消化系统里当然不是好事,得尽快消散疏导。
“喜食之物,必无是患”。生活无法一成不变,需要不断改造,那就应该朝更合适自己的方向去创造。
有些地方,不是目的地,路途中经过却深深记得。
出外旅游,景点历史风俗文化之外,接住空间抛给你的感觉也是享受。
有过疑问,断舍离是否就是丢丢丢东西。山下英子回答,房间凌乱令人头大,可是空无一物也很无趣。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里,有一点大家说的不多,空间对人的影响。她说,任何都是空间,喝水杯子是空间,内心是空间,居住环境也是。空间里如果有东西阻塞,不顺畅,就会出现问题。
老房子当年建起,肯定符合以前的生活需求,有些明显是那时代体面的建筑。几十年过去,生活方式不同了,好多新的生活机能是过去没有的,比如卫浴、现代厨房、私人空间、工作空间等等,可是房子的规划没有改变,而且长久住下来,累积很多旧物,空间非常局促。节目开始总会先拍一段他们住老房子的不便与尴尬,比如厕所在主体建筑之外,下雨天必须打伞。比如浴室更衣室紧挨着窄小厨房,煮饭时候有人要洗澡换衣就很尴尬忐忑。还有老屋普遍的采光不良,白天都生活在阴暗里。另一方面,老房子却也沉淀着先辈留下的情感遗产,改建创造新生活机能新居住空间的同时,如何保留一些过去的怀念。
李渔接着说:“世间只有瞑眩之药,岂有瞑眩之食乎?喜食之物,必无是患,强半皆所恶也。故性恶之物即当少食,不食更宜。”意思是,药有让人糊涂眩晕,哪有食物让人糊涂眩晕。爱吃的东西不会给你麻烦,不喜欢的吃下去自然不舒服。那些生性厌恶的东西尽量少吃,不吃更好。或许古代人少饮食过剩,所以说爱吃就吃。现代人不吃不喜欢的东西之外,爱吃的也不能暴食。现代观点,他的喜食,可以解释成合适自己口味,合适自己健康的食物。
人烟稀少的荒原,广阔余裕,给人舒畅。那个讲台后面的窗子是一幅大自然彩笔画,光影颜色不停增添减少,让人神游。
看过一些房屋改造的视频节目,大数据就不断给我推送,有日本、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等,似乎有追上饮食节目的气势。英国有“Grand Design”,自己建房子的构想及过程,其中不少磨难,财力毅力少其一者都不行。日本的《之前 /之后》几乎每星期都看,老房子,有上百年的,有几十年的,居住环境完全跟不少时代,最近的一集就有一栋百年老屋,没有浴室,女主人上班前必须先上公共澡堂,老母亲还在时得每周两次推脚踏车送母亲上澡堂。她从来不敢邀请同事来家里玩,怕被笑话。可以想象,屋子改造完毕,她和姐妹的感动落泪,40多年终于有了自家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