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经典展”分为三个环节:电影展、海报展和座谈会。电影展放映11部他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他还特別点名部分场景在新加坡拍摄的《海鸥飞处》,并为此亲自拨电给女主角甄珍邀她出席。可惜她因家中有事而无法成行;海报展则呼应这11部作品展现当年的海报风情;座谈会的主讲人选,在和他商量后,决定邀请中国电影资料馆前馆长张建勇、台湾学者刘现成和电影导演万仁。

这才发现李导演的许多作品即便没看过,至少都听说过。从1959年的处女作台语片《王哥柳哥游台湾》到1987年的《唐山过台湾》近30年52部贯穿台语片、健康写实、琼瑶爱情和乡土文艺等不同时代的台湾电影,其中《养鸭人家》《贞节牌坊》《心有千千结》《海鸥飞处》《汪洋中的一条船》和《小城故事》是许多本地华语电影观众熟悉的作品。

那一夜和拄着手杖的他在桥上聊了近半个小时,大都和电影有关。但回想当时聊了什么,许多也“弄不清楚”了。但是他对电影和电影人的深情,却历历在目。

因此2015年当新加坡华语电影节决定推出“李行经典展”,尤其是邀请李导演到新加坡时,无论是华语媒体或观众都是兴奋且期待的。对工作人员而言,这么一位在华语电影史上重量级的导演来到当时才办第三届的电影节,要说没压力,就未免对自己太不诚实了,加上又听说了李导演求好心切、有话直说的往事,对经典展的个个环节就更不敢怠慢。

他那时想再尝尝肉骨茶。于是我们就到新桥路11号的松发肉骨茶用餐。饭后陪着他走上哥里门桥。在夜色中他指着新加坡河两岸的大楼说:拍《海鸥飞处》的时候,我让摄影师拿着机器跑到最高的那栋楼往下拍。现在这些楼都高,弄不清楚是哪一栋了?

这场座谈会以“承先启后:李行的电影人生”为题。承先是指李导演的作品继承了中国以戏剧为主,影像为辅的影戏传统,启后是指他为台湾电影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放下导演筒之后,为促进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两岸三地电影产业界和学界之交流做出种种努力和贡献。在与观众对谈时,李导演对当下中国电影好莱坞化的发展表示担心,认为华语电影还是应该要回归到自己的传统。

经典展之后,和李导演还保持联系。遇到他觉得合适电影节的作品,他会透过助理帮忙联系、牵线。直到今年8月20日滑手机时,赫然收到《联合早报》报道“台湾电影之父”李行昨心肺衰竭病逝享耆寿91岁的推文。一时间脑中泛起座谈会后的情景。

1980年代念大学的时候,课堂上放映了部1972年的台湾电影《秋决》。男主角欧威、女主角唐宝云和男配角葛香亭都是熟悉的脸孔,但这门课却要我们把注意力转向幕后,放在导演李行的创作表现上。这算是让我的观影视角从“电影是娱乐”转向“电影是创作”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