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各报都会偷偷再派记者去相关地点明查暗访,挖掘更多内幕,这一方面淑晶、煇智、熙爱和培贤最拿手,一般不会空手而归。
晚报将在这个星期五过后停刊,离愁别绪每个人都难免,我不是看不透别离,只是感慨曾经一起投入,一起冲线,一起疯狂的人与事,今后再没有共同的归属与寄托。
我在晚报采访组四年,很荣幸与一批最优秀、最赤诚的记者共事。
新闻室里面也不会闲着,志发、健强和家明这些交游广阔、人脉网络通达的同事早已经在打电话向相关机构打听消息,旁敲侧击挖掘线索。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晚餐最后一道菜已经上完,也是该离去的时刻。
采访的时候,为了怕漏新闻,为了抢独家,有时候要有记者留守在现场,相互“监视”其他媒体的动静。忠达、庭敏和佩瑜最有大局观,也会装傻,往往能瞒过他报记者,及时汇报重要信息。
一般写“晚餐”最怕撞题,所以每每动笔之前都会留意近期同事都在写些什么题材。但这一次我是在用心阅读,曾经一起站在新闻前线的战友,他们最后的“晚餐”。
(作者是联合早报新闻编辑副主任)
总之在截稿之前,没有人是闲着的。谁做完了手上的事,就会主动去问,还有谁需要支援。
坐在我对面的副主任凯松和伟中正在联系记者,居中策划、调派职务。主任莉璇则一边听记者的汇报,一边指示用什么新闻点切入,末了还可以神奇地分出好几则新闻。
因为职务的关系,我一般只能守在新闻室里,很少有机会和记者在采访前线合作,这是我在晚报的遗憾。
再长的晚餐,也有结束的时候。
与一批最优秀、最赤诚的记者共事
晚间报章的运作模式很不一样,不论是采访或写稿,很多时候都不是一个人的事。
时间紧迫,在外面采访的记者没有时间赶回报馆写稿,写稿速度较快、组织能力较强的佩玲、震宇、妙婷和贝盈早已经通过电话在接新闻、打字写稿。
最后一道菜已上完
有人曾跟我说,流浪最暖心的是,无论你何时打包转身,都有个家可以回去。但如果牵扯的线一旦剪断了,流浪就成了漂泊,记忆随风再找不回归路。
他们的文笔与新闻组织能力虽然称不上最好,但追新闻的热诚、刻苦耐操的韧劲,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却是我遇见过最难得的一群。
电脑屏幕前,神通广大的心惠、浚鑫和展霆正忙着在第一时间上网搜索面簿、IG和其他新闻网站,把相关照片和事主的资料,以及所接触的人挖掘出来。
突然想起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这些年哪怕已经调离了晚报,《晚餐时间》还是不忍割舍,仿佛只要继续写着,就不算离开晚报。
然而,随着晚报停刊,我的记忆也来到清样时间了。或许这些往事早已经截稿,只是我一直不忍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