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是台湾对华语的称谓。国语流行是华语乐坛曾经的丰碑,也因上述原因盛极而衰。华语乐坛正当年轻,大有可为。好多欧美成熟的品类,这边才刚刚开始探索,何来衰败?衰败是欧美乐坛要去考虑的事。
吴宗宪曾在金钟奖分析,台湾电视业从3台开到100多台,先开台才找人做节目,犹如先开大学再生孩子,等孩子成年学校早倒闭了。2010年以前,中国大陆音乐综艺还没大量崛起,台湾的国语流行占整体市场份额高;2010年之后市场瞬间膨胀,台湾运力不足。比如老滚石、华研系,都围着几个大咖办演唱会,根本没人手应对一个这么大的市场空缺;大陆后起的音乐人则良莠不齐。
千禧年曾有日本媒体发起全民投票:20世纪日本最伟大三项发明,除了味精和快熟面,还有影响几代人的卡拉OK。早在抖音和TikTok诞生之前,是卡拉OK最早绑架了华语音乐。70年代港台流行崛起时,深受日本影响,同时接纳来自日本的卡拉OK,埋下了后来衰败的伏笔。卡拉OK让音乐消费“唱”大于“听”,“传唱”成了过去40年制约华语音乐的元凶。
我曾思考:为什么格莱美、奥斯卡抛不开市场,金曲奖、金马奖却可以。就像华语影人,在欧洲获奖无数,在奥斯卡却寥寥无几。
虎嗅指出的现象——国语流行没落,杂牌军在混乱中制造的劣质神曲蹿起,我深有同感;可是虎嗅的分析不够全面:除了神曲来捣乱,华语乐坛本身有三大致命软肋。
比如茁壮成长的新兴爵士,做新加坡的“Jacob Collier”(雅各科里尔,英国爵士奇才),让全球爵士圈、乐迷都知道你。若把爵士卖给大众,大众无感;做爵士又不够高级,爵士圈不接纳你,两头上不了岸。
卡拉OK直接把不适合唱的曲风扼杀在摇篮中,你要如何对着Lil Baby的说唱歌词一起唱?美国的行业好比一道彩虹,港台则是单色,只要歌曲不适合唱就没热度。美国则百家争鸣,各领风骚数年。
中国知名资讯媒体“虎嗅”旗下栏目《虎学研究》,近日发布节目《神曲血洗华语乐坛》,当中细数网络神曲如何一步步摧毁华语乐坛,引发网友、乐迷共鸣。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同时间公布2021年全球录制音乐市场总收入达259亿美元(约360亿新元),经过多年低谷,终于超过1999年(不计通货膨胀等因素)。既然总收入持续增加,虎嗅为何发出标题中的疑问?
一、卡拉不OK
华语乐坛衰败了吗?没有,但“国语流行”确实衰败了。华语乐坛是个市场,国语流行曾是其中最大流派。
读者可以想想,枪与玫瑰乐团(Guns N' Roses)的经典名曲“Sweet Child O' Mine”、酷玩乐团(Coldplay)的“Adventure of a Lifetime”最有记忆点的段落都是演奏,要怎么唱?对欧美乐迷来说,“听”音乐绝对大于“唱”。
三、内容赶不上市场成长
好莱坞不鄙视大众审美,《乐来越爱你》《阿甘正传》这种平凡人都能欣赏的小感动,立意可能浅,但票房口碑双赢。如果金曲奖是艺术指标,那华语乐坛的工业标准在哪?——无。
好莱坞是个逐梦的地方,格莱美、奥斯卡会员多达数千,选出来的作品紧扣市场。在美国,电影和音乐是工业(Industry),在欧洲人眼中却是艺术(Art)。美国电影和音乐可视为实用艺术(Applied Art),和纯艺术的区别在于创作初衷是否包含盈利。
对音乐人的启发是:了解市场,见招拆招。要收获流量,就要把全网最热的歌整理出来,归纳它们的共性和特征,理解大众为什么喜欢;要收获名气,就别考虑流量,追求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