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韩国首尔梨泰院发生的万圣节踩踏惨剧,让我想起2014年底到上海跨年的经验。2014年12月31日晚,我在外滩一带的餐馆吃过晚餐,原先计划悠闲漫步到外滩,提早两三个小时到观景平台霸个“风水位”,午夜在绚丽的灯光秀下倒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再早几年,有一次的跨年是在台北过,当晚台北101附近的道路暂时关闭,数十万人在烟火秀的前两三个小时,陆续涌到被封的道路中央卡位等着倒数看秀,我也去凑热闹。一路从外围被人潮推着走,走到了接近路中央,接下来就等着倒数,等着等着开始觉得闷得喘不过气,最后决定撤离。我记得想走出去的同时,有不少人一股劲想挤进来,费了好些力气推推挤挤才离开现场,一路走到附近人潮较少的诚品才缓了过来。

隔天一早刷新闻,看到前一晚外滩元旦倒数活动发生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49人伤,那一瞬间,庆幸自己选择了提早离开,躲过一劫。

前几年的上海、台北跨年经验教会了我几件事:别忽视身体发出的任何“警钟”,稍有不适就撤,感觉不妙也撤,相信自己的“第六感”,当然也要有一些common sense(普通常识)。

根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提出的私人空间概念,人际距离区可分为四种类型:亲人或情侣之间的“亲密距离”是从零到46公分;朋友或熟人之间的“个人距离”为46公分至120公分;与仅仅相识的人一般会保持1.2米至3.6米的“社交距离”;跟陌生人之间的“公众距离”则可达7.4米。

冠病疫情暴发约半年之后,一次访问中国大陆知名主持人金星,她说,疫情期间的防疫措施基本上对她影响不大,尤其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因为她向来觉得“距离是美”,只要外出,她无论去到哪儿,都会与其他人保持至少一米的距离。

年底将近,许多地方将举办大大小小的倒数活动,若想要凑凑热闹,切记要保护好自己。万一出现人潮推挤的情况,应该怎么办?连日来不少媒体访问了医生与专家,他们提供了在人多的地方双手臂举至胸前;跌倒若无力起身时,记得抱头弓身等自保贴士,大家不妨上网搜索学起来。

进入后疫情时代,我发现自己也总会不自觉地与人保持“一臂之长”的距离。无论是在巴士转换站排队等车,搭乘客满的电梯,或是在超市排队等待付款,我都有意识地跟站在前方或左右两侧的人保持距离;有时候转头瞄到身后的人站得过于靠近,甚至会产生一些不适感,跟着会很本能地向前移步。

不过,当晚8点多快到外滩的观景平台时,现场已经挤满人潮,满满的人肉墙,摩肩接踵,我不知道要如何“混”进密密麻麻的人群中,也担心被吃豆腐或遇到扒手,各种担忧之下,打消了凑热闹的念头。

总之,最理想还是能保持“一臂之长”的距离,疫后的我对于倒数活动不再那么向往,对于要排队和人多的场合,我跟金星的想法还蛮接近的,她在那一次的访问中说:“如果想去的餐厅或想看的表演要排队或人多,我转身就走了。到银行办事或在机场登机,如果其他人离我太近,我会转身告诉他‘离我远一点’。”

在疫情之前,有好几年我都会出国跨年,每一年最后一晚的最后几分钟,通常会在人潮拥挤的倒数活动上度过。

台北跨年因闷喘撤离

这两年多的防疫意识,增强了我的私人空间概念,即使在公众场所,我还是会尽量确保自己的私人空间不被侵犯。

避开上海外滩踩踏意外

根据报道,当时观景平台上不少人为了获得更好的观景角度纷纷推搡至前排,与此同时有些人想离开,于是出现人流对冲的情形,情势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