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民众高度相似
回看今年奥斯卡,《天马行空》成大赢家固然是华人社会的好消息,但入围名单着实令人忧心。比照2016年的《荒野猎人》、2017年《爱乐之城》、2018年《水形物语》,今年有这样的压箱底佳作吗?正好今年好几部片子我是看过的,我觉得好难选,但也许它们在性别和肤色多元方面都做得很不错吧。毕竟如《爱乐之城》呈现的两个白人恋爱,显然已不符合当下美国潮流。
朋友因工作调动,从洛杉矶搬来上海,过去的周末带他在江浙沪近郊游。初来乍到除了须适应许多新事物,如刷脸买单(人脸识别)、无所不能的超级App微信、支付宝、高德,他对“民情”也有新的认知。来上海前,本以为中美民众的思维方式如平行世界,几天下来他却告诉我:“中国和美国的民众在某些方面高度相似。”
结合杜琪峰的话:全球的创作都变差了。我的感受是,中美青年创作者都出于对主流舆论或制度的畏惧,怕被孤立于主流之外而潜意识讨好、迎合大氛围,因而创作趋同。简而言之,当代艺术已受制于“讨好型人格” 。
像做松饼那样搞创作?
审查不一定来自制度,当“民意”无序发展,也能充当准则。美国社会面临的政治正确“民意审查”就不容小觑。不久前TikTok总裁周受资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舌战群议员5小时一战成名,席间议员刁难态度引起部分网友不满,网上流行一个“段子”:周先生应该穿女装赴会,答辩过程会容易得多。因为议员们必须重新梳理用语,以免被扣上歧视跨性别者的帽子,导致左派选票尽失。虽然是网络梗图玩笑话,但却深刻反映了美国舆论环境的窘境:先要正确,再谈其他,以自由之名行霸道之实。
我不惊讶,许多在两地生活过,对当地社会有深度理解的人都得出过同样结论,他并不是第一人。个人解读是一种“见过些世面又极度自信的天朝心态”,且发展壮大成为集体共识。
这种以合规为导向、自我审查的思维模式像一种“松饼思维”(Waffle Thinking),成品如同用磨具量产出来的格子松饼,全都一个样。艺术之所以动人,源自创作者们用擅长的手法,将能量传递给观众,或共情,或揭露不为人知的真相达到震撼效果。艺术因繁荣而有意义,因碰撞而产生火花。杜琪峰的话,不只说给香港的创作者听。某天浏览音乐社区,看到这样一条评论:“你看那自由两个字,本来就是条条框框。”我们真的要像造松饼一样搞创作吗?
最近读了一篇影评,评价《龙与地下城:盗贼荣耀》(Dungeons & Dragons: Honor Among Thieves)。大意是:影片在性别元素平衡、肤色多元、重塑女性形象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功,因此影评人给予赞赏。我联想到杜琪峰在柏林影展说的话“现在的电影变差了”,不止香港,全球都是。如果未来电影都要被这般“审查”,先是政治正确才谈感想,创作的多元与自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