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其他同学6月跟12月都不会买月票,但我仍然花钱去买,因为我的假期跟大家不一样,每天从早到晚,根据自己规划的路线搭巴士环岛。当时还没有手机,更别提能联网的应用,靠着每年必买的巴士指南,造就了我这个“巴士王子”。有些同学会打电话向我问路,因为我算的比电脑快,在巅峰期,我甚至只听引擎声便可猜出是几号巴士。

巴士、巴士站日新月异

去台湾之后,这些技能慢慢生疏,我无法跟进很多新路线的诞生,加上随着地铁路线增加,很多巴士路线被腰斩,或是路线缩短,像是22、66、171等。虽然知道这是为了要节省成本,减少交通堵塞,心中还是不舍,因为有太多回忆在里面。

当时新加坡已经有地铁,但最早期的地铁只有从文礼到巴西立、滨海湾到义顺两线。很多地方仍然只有巴士才能抵达。我逼爷爷陪我去看看那些地方,老人家解释“那边没有东西,不要去”,我以为爷爷是怕坐车坐到屁股痛,因为每次我都要求坐到巴士路线的最后一站。

另外一次,我逼爷爷搭12号到巴西立。结果到了总站下车,就只是一根孤零零的站牌,一个小小的休息站。这条小路除了两旁的杂草,什么也没有,这时才相信原来爷爷的话是真的。

小时候因为家里没有车,去任何地方都得靠巴士代步,搭巴士时会有一种很开心的感觉,我最期待爷爷带我搭巴士去“坡底”玩。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算怪人,现在许多巴士总站被改造成冷气的室内空间,乘客纷纷赞好,我却感觉自己跟巴士开始产生距离感,因为巴士总站少了视觉、听觉的感受,乘客被关在冷气房等车,分不清楚自己身在哪个巴士总站。

巴士是我与爷爷的羁绊,我至今缅怀着回忆的点点滴滴,或许哪天我能慢慢释怀,开始接受新加坡巴士日新月异的改变吧。

到了国外才发现,新加坡的巴士有很多自己的特色,比如说双层巴士、双节巴士及巴士总站。新加坡各个巴士总站的外观设计都不一样,很容易辨认。

“巴士王子”假期环岛

以前我总是喜欢搭末班车,现在却不敢坐了。司机为了遵循到站时间,即便没人,还是会每一站都停,小心翼翼地等到指定时的间才到站。虽然这些改变是为了维持公共交通的效率与稳定性,但是我总觉得有时候不要那么按部就班,机械式的操作,搭巴士时会感觉比较有人情味。

另外,现在我愈来愈难从外观上判断巴士隶属的公司,因为很多都披上“I Love SG”绿色外观。许多路线被新的公司接管后,巴士也没有漆上新公司的颜色,这些都让人容易混淆。

小时候,对巴士累积了一份浓浓的情感,当时的志愿是当一个巴士路线策划员。因为我对所有的巴士号码、路线都过目不忘。即使我移居台湾之后,还是记得几乎所有新加坡巴士的路线,这项技能是靠努力不懈换取的。

坡底对于年轻的朋友来说,或许陌生。它由小坡与大坡组成,大坡指桥南路那区,小坡位于桥北路那区。几次来往,我已经很熟悉到坡底的巴士路线,坡底已经无法满足我求知的渴望,开始想去看看更多没去过的地方。

当时爷爷家在荷兰村,我曾恳求他搭2号巴士,从波那维斯达坐到樟宜村,90分钟一趟,来回要花三小时。但是爷爷没有不耐烦,还带我去小贩中心吃点心,详细介绍哪一摊比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