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评审团是谁?他们为何会被邀请担任评审?若是在各自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邀请他们是可以增加不同的看法。那评审团中是否有演员或导演呢?既然是要评演技,那更需要对演技有着深入研究的人。
去餐馆吃饭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同一道菜,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有些觉得很好吃,也有些觉得不好吃。无论是颜色、美术、音乐,甚至一个人的性格与品格,在不同人眼里,可能是“好”“不错”“还可以”“不好”或“很烂”。所谓各花入各眼,同样的东西在不同人眼里,感觉都是不一样的。
最后是评审团看到的片段,通常是从一整部戏里精挑细选出来的一段戏,或几分钟的片段。因此很多时候会发现,那些比较戏剧化、夸张、激情,或是另类的表演,会较吸引评审眼球。演绎偏向自然细腻内敛的,会吃亏些。
简单地说,很多人说是好的东西,不表示一定是“好”,因为当中包含太多其他主观因素。“好”与“不好”的距离,其实就一线之差。所以对其他人的评语,诸君其实不必太在意,最重要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关心的人,也对得起关心自己的人,那就问心无愧了。
表面上看来,评审过程是很简单的:入围名单出炉,评审团观看表演者在戏中的表现之后,为每一个入围者投票,得票最高者就是赢家,成功获得“最佳演员”奖。
一个演员事业中的最高荣耀,不外是能够得到“最佳演员”奖项,因为这个奖项代表着一个演员在戏里面的表演得到了评审团的认可与认同。评审团理论上都应该清楚知道所谓的好演技是什么回事,从专业角度来看,他们的最终决定应该是对演技的最高标准,那为什么还会发生某些角色爆冷得奖呢?难道是普通观众与演员同行的眼光,看不到爆冷得奖者的好表现吗?
事实上,过程中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说入围名单是如何取得的?一年当中那么多部戏那么多主角配角,最终的五个名字是如何取得的?话说有些公司会电邮公司上下员工,叫他们从演员名单中列下他们心中角色的排名,得票最高的五个人就进入围名单。问题是,很多这些投票的人根本没有看那些戏,靠的是自己听到周边人谈论的,看到网上讨论区的留言,还有自己对演员的印象而投票。
我多次在台上说过,我得奖从来都不表示我是最好的,只不过表示着我那年是最幸运的,因为得奖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很多从来没有得过演绎奖项的演员,在我心目中,演技远远在我之上。
评审过程不为人知的细节
得奖靠天时地利人和
那到底什么才算是“好”与“不好”的标准呢?回想过去曾经多次担任表演比赛的裁判,冷眼观看台上参赛者的落力演出之后给他们打分批评,记得那时候的心态是,提醒自己尽量以最客观的角度去评估参赛者的表现,发表评论的时候也必须是对事不对人的良性批评。虽然在原理上应该是这样,但很多时候还是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局,很多人认为该得奖的没有得奖,最终得奖的反令大家觉得有点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