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两书在阅读上,即语言文字,抒情意象,故事情节都不难理解。有听到读者看完小说后认为,内容平平无奇,觉得英培安的小说退步了。读者可以有他们的阅读期待,我没有权力说人家读不懂。不过,我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建议读者放慢阅读速度,去感受情节中人物、事件的描写,再跟自己日常生活或身边遇到的人事做对应,也许会有不同的发现和体会。”
主讲:流苏
早报文学节2021
主持:陈婉菁
本地已故作家英培安的散文集《瞧这个人》,近日由城市书房出版,并由本地作家流苏校稿。
时间:晚上7时至8时30分
《石头》是英培安的心声
流苏校完稿后,有感而说:“英培安浪漫、忧郁、真诚、执着又热爱生活,犹如尼采,他们想当自己生命的诗人。星光、浪漫曲、一个旅人三个意象是英培安的三首诗作。”
流苏说:“因为校对《瞧这个人》,自然地被‘链接’到尼采的自传《瞧!这个人》,为了瞧尼采这个人——‘新颖、独特、无可比拟、自我立法、创造自我的人’,我又情不自禁地去瞧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眺望到下山传训与登山宝训的对立身影,又瞅见拿着锤子从事哲学的超人那孤寂的眼神……这么瞧来瞧去,搞到头晕目眩。跟朋友说,此时真想念英先生,他在就可以问他关于尼采这个人,还有尼采到底要后世读者瞧些什么?这样会比较容易读懂尼采叫人难懂的书和思想。困闷当下,凝视着印在目录前英培安于1990年的自画像。可以确定的是,英培安无论人或作品都比尼采平易近人。”
本地作家流苏负责为已故作家英培安的散文集《瞧这个人》校稿。
英培安在小说与诗歌上都各有成就,流苏却说:“英培安的作品各种文类我都会阅读。小说是最早接触的文类,读得比较仔细。尤其把小说作为教材,如《寄错的邮件》《不存在的情人》,以及研究文本,如《孤寂的脸》《骚动》,重读了很多遍。他的叙事手法吸引我阅读,对生存困境的思索则让我反思。读他的诗开始是因为研究新华现代派的诗作,如《手术台上》。多年后出版的《日常生活》和《石头》我不时会翻阅,喜欢朗读的感觉,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感,如《不存在的骑士》《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沿着这条街道走下去》和《石头》,仿佛触碰到诗人的内心意识。”
日期:5月31日(星期一)
讲题:瞧,星光下舞着浪漫曲的一个旅人
流苏读英培安的作品甚早。她说:“1980年代大学时期因同学的介绍,开始阅读英培安的小说《一个像我这样的男人》。当时不是很喜欢小说里的男主人公,因为太没出息。开始认识英培安,只知道他擅长写小说,也听说他开过书店,曾被内政部逮捕且坐过牢。因此,把英培安想象成一个‘传奇人物’。不久,英培安出版第二部小说《孤寂的脸》,读了很伤感,因为小说中的‘我’不断地向父亲忏悔,仍然是个穷途潦倒没出息的男人,但他自言自语,自我反省的诉说方式,很贴近自己的内心,当时并不了解这是一种小说的叙事技巧。
文学沙龙——再见英培安
“后来对小说叙事理论有了认识,且读多了他的小说,又在教学上分析英培安的小说创作,之后又因为做新华现代主义的研究和写论文,要探讨英培安的小说叙事策略,这样不断的阅读,且层层深入,发现英培安小说的叙事手法有他个人的特色。每一部小说都很用心经营。对我来说,他写什么内容是其次,他怎么写是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怎样将人物的内心情感、心理意识、生活境遇等,呈现在小说里,是我感兴趣的。”
叙事手法具个人特色
流苏视英培安为“敬重的前辈作家”。她说:“他多年来在阅读上给我指引和启发,他的小说作品是我课堂上的教材,他是我研究新华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家,他为我的散文集《旷日情书》写序——《流苏生命中的山水》。校对是我能力所及,为他做这一点事,我觉得很应该。”
对于自己为何作出这样的总结,流苏说:“一是对应我的篇章题目‘觉知生命的寻常即无常’,人生本无常,但我们要及早觉悟,而且从日常生活,寻常日子里去认识感受。《黄昏》和《石头》两书虽然文体不同,但题旨是相似的,都在表现、思考寻常生命里的无常,小说人物的遭遇如此,英培安自己的生命经验亦如此。
谈到英培安的作品时,流苏认为,“《石头》是英培安的心声;生病的孤独,老年的孤独,人生到尽头的孤独,创作者的孤独,一个固执诗人的孤独。但是我们认识的英培安是个乐观积极的人。读着《石头》的时候,想着英培安爽朗的笑声,两相对照,我有一种很深沉的无奈与感伤。”
诗集《石头》与小说《黄昏的颜色》为英培安最后的诗集与长篇小说。流苏去年发表在《文艺城》的散文《觉知生命的寻常即无常——英培安诗集〈石头〉与小说〈黄昏的颜色〉对读记》,文章说:“《黄昏的颜色》与《石头》都是容易阅读的文本,但不可因其容易就掉以轻心,而错失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义。我觉得两书对读的意义,就是觉知生命的寻常即无常。”
在流苏看来,英培安把日常生活与人情(亲情、友情、爱情),生死病苦的问题写出来,写得很简单;“这‘简单’在小说里就是生活化,小说人物是平凡的夫妻、家人手足、老朋友,左邻右舍的大叔大婶;有善良温顺,有坏心眼的或难辨好坏但非大奸大恶;叙事语言很顺畅,但不是平铺直叙,你会随人物的想法或做法,看到周边人事的变化,不是大事件,没有高潮起伏,但是有潜在的社会问题,如‘砍杀妻子的丈夫’(疑心病),‘跳楼自杀的演员’(忧郁症),‘独居年长者’(老龄化问题),邻里间的琐事、丑态或‘奇闻’(社会现象)等。”
思考寻常生命里的无常
流苏认为,“《石头》是英培安的心声;生病的孤独,老年的孤独,人生到尽头的孤独,创作者的孤独,一个固执诗人的孤独。我们认识的英培安是个乐观积极的人,可是他的内心也有孤独感。《石头》的诗简短,语言简洁,意象不复杂,但是读着的时候,想着英培安爽朗的笑声,两相对照,我有一种很深沉的无奈与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