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晚上7时
考古工作辛苦但让人充满成就感,过程也往往充满惊喜。
懂行的人挖到宝,那种兴奋肯定是加倍的。
不过戴柔星相信,新加坡这个地方的历史远超过700年。他举例说,1837年《新加坡自由时报》(Singapore Free Press)曾记载,梧槽河曾出土一大罐锡币,钱币绘有印度风格的神话图案,虽然这些锡币已经不知所终,但文献记载当局曾把10枚锡币送到加尔各答鉴定,或许当地还留着这些锡币。戴柔星相信这些锡币的历史超过700年。
“我们现在站在共和国地层之上,下面是殖民地地层,再下是马来王朝地层,再下是淡马锡,然后是更古老的时代。”
“单马锡”或“淡马锡”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班卒”所指为何,恐怕大家就比较少听闻了。
有兴趣了解更多相关书籍,可上国家图书馆电子资源网页eresources.nlb.gov.sg搜索。
工程可能破坏地下文物
戴柔星受访时说:“我很早就接触到汪大渊的文献,也注意到‘班卒’,可能是因为长久以来大家没有证据,所以没有人提及此地。”
这些文物将进一步揭示新加坡在14世纪东西贸易所扮演的角色。
新加坡主流历史叙述近年才强推700年历史,或许可以改善大家的历史意识。
元代商人、航海家汪大渊完成于1350年的《岛夷志略》,记载了当时东南亚的地理与人文风情。汪大渊书中记载了“班卒”与“单马锡”两地,似乎与新加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过去一年,戴柔星积极考证,希望能找出这两个地点到底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来临早报悦读@NLB@线上讲座,戴柔星将为读者分享他的研究成果。
早报悦读@NLB线上讲座直播
据戴柔星考证,这两个地点都在新加坡本岛内,据记载当时还有酿酒与制盐的经济活动。到底是哪里?那就请大家来听听讲座了。
戴柔星说:“郑和的确到过那里。我们找到官窑的瓷器。当时官窑管理很严格,那肯定是皇帝送给肯尼亚的。我们很兴奋,亲手挖到官窑瓷器的人不是考古学者,他只知道他挖到了瓷器,而我们研究瓷器的一看就很兴奋。”
戴柔星记得2011年他们受邀到肯尼亚进行发掘工作。发出邀请的单位当时邀请他们到拉穆群岛证明岛上20多户人家是不是中国人后代。这是因为当地一直传闻有华人与当地人混血的后代。戴柔星认为文明交流本是常态,历史上水手到另一个地方落地生根的情况不少,与其证明那几户人家是中国人,不如根据郑和航海图,根据他当年到访非洲的记录,进行文物发掘工作。
讲题:双城故事——班卒与单马锡
主讲者:戴柔星,淡马锡历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过去一年,戴柔星积极考证,最近刚宣读了关于“班卒”的英文论文,之后会找期刊发表。
地下有许多未知的宝藏,等待被挖掘。
节目将通过《联合早报》面簿直播。记得点击关注,在节目开播时段上网观看。
现年52岁的淡马锡历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戴柔星从事考古工作10年,除了本地的文物发掘,也曾到印度尼西亚的亚齐,以及非洲肯尼亚进行过发掘工作。
他举例,在中国,许多文物是在工程期间被发现的,因为进行工程的人员有意识,知道随时可能挖到文物,但新加坡这方面意识相对薄弱。
不过新加坡发展迅速,且文物保育的意识不高,戴柔星坦言,每当市区建造地下停车场,他就要心痛,因为那些工程很可能破坏了藏在地下的各种文物。他认为,历史意识非常重要。
日期:7月2日(星期五)
文献考证之后,研究人员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寻找实证,这就需要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协作。比如汪大渊记载“班卒”有酿酒活动,那么就应该从植物着手,看看相应的地层里,是否有薏苡之类的植物化石。
从郑和航海图找发掘地点
对他来说,考古离不开文献研究与实地发掘,两者相辅相成。他说,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埃及古文明与汉学考古之中,尤其汉学考古更重视文献资料。中国古代除了官方历史记录,也有一些民间文献,留下蛛丝马迹,等待研究人员考证。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提及“班卒”与“单马锡”两地,据淡马锡历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戴柔星考证,这两个地点都在新加坡本岛内。过去一年,戴柔星积极考证,最近刚宣读了关于“班卒”的英文论文。来临早报悦读@NLB线上讲座,戴柔星将分享其研究成果。
至于“班卒”与“单马锡”又有哪些故事,请大家锁定来临星期五的线上讲座。
陆上考古采地层学研究方式
戴柔星说,在陆地上考古,是以地层学的研究方式,在现今地表之下的一至两米深处,就是700年前淡马锡时代的地层。
就这样,他2011年与2013年两次在拉穆群岛工作,并找到了证据。
新加坡白礁岛附近发现的两艘沉船,本月中旬其打捞文物工作已告一段落,瓷器考古专家戴柔星正忙着清理与鉴定被打捞上岸的瓷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