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刚刚在美国取得双专业学位的蔡宗玲回新加坡参加由鼎艺团主办的第三届“作弹会”,即新加坡国际华乐室内乐作曲比赛,以一曲《忆——元宵》获得A组一等奖及新加坡青年作曲家奖,与鼎艺团结缘。

“伊士曼音乐学院最特别之处是对新作品的推崇,全院上下都对新音乐抱有热忱。只要写出来作品,就一定会有演出的机会,这对于任何作曲家来说都非常难得。”

伊士曼音乐学院是美国顶尖的老牌音乐学府之一,以治学严格和对新作品的推崇著称。蔡宗玲不仅成功被录取,还获准修读作曲与音乐理论双专业,她说:“理论研究和作曲是两种思维模式,我既喜欢逻辑和分析,又有创作的欲望;作曲时我常在两种思维中跳跃,给我不同的视角审视和发展我的作品。

音乐启蒙老师巫漪丽

本月22日,鼎艺团将携手化生艺术团呈献华乐室内乐与现代舞的完美融合。《绕梁七姐诞》以华人传统“情人节”——七姐诞(七夕)为灵感,追忆重现早年间人们庆祝七姐诞的热闹景象,以及即将消逝的“妈姐”文化。

在去年12月举行的第四届“作弹会”系列讲座中,鼎艺团指出推动华乐室内乐需要作曲家、演奏家和观众共同努力。蔡宗玲认为,艺理会、音乐学院、乐评媒体等机构作为音乐生态的重要成员也该参与其中。“音乐学院的华乐演奏大多以培养独奏家为导向,乐理教学以西方传统为主。如果专业院校的学生能在学校教学中接触到华乐室内乐这门学科,则会大大有益于发展。”

绕梁七姐诞重现妈姐文化

蔡宗玲说:“虽然三五人的小重奏在传统华乐中很常见,但借鉴了西方室内乐的华乐室内乐则是一个新的音乐体裁,无论从曲目、文献还是受众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作为鼎艺团的驻团作曲,我感受到使命感,同时也非常兴奋。”

小学三年级时,蔡宗玲随父母短暂移居上海,在当地的国际学校接触到二胡。回到新加坡后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她曾参加中学华乐团和本地华乐先锋郑朝吉组织的狮城华乐团;她也学过小提琴,并和旅居本地的作曲家Robert Casteels学习作曲。

留学美国的蔡宗玲对于如何创作华乐作品十分谨慎,她认为创作华乐作品不能照搬西方理论。如在《忆——元宵》的创作中,她曾在本地湘灵音乐社深入研究南音二弦、三弦、南音琵琶和箫的独特风格和创作语汇,才创作出有传承有发展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蔡宗玲6岁开始学钢琴,启蒙老师是已故著名钢琴家巫漪丽。蔡宗玲对她的印象至今依然深刻:“巫老师非常慈祥,不是一般人印象中凶巴巴的钢琴老师。当时还小的我常常用物品发出一些噪音,她不但没有制止我,还引导我去感受声音与音乐的连接。我想这对我如何认知声音,而不只是乐符产生了深远影响。”

购票链接:sistic.com.sg/events/cesis0522

虽然一路活跃于乐团演奏,偶尔还客串编曲和指挥,蔡宗玲在高中毕业后还是选择了比较“稳妥”的文科专业。直到毕业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她决定“破釜沉舟”给自己一个机会。她说:“当时我只申请了伊士曼这一所音乐学院,如果不进我就放弃职业化的打算。”

票价:35元

九楼表演厅

·《绕梁七姐诞》

蔡宗玲介绍,每年七夕也是妈姐们最重要的节日,她们是从中国广东下南洋的缫丝女工,梳起头发终身不嫁。因同为织女,她们每年七夕聚在一起,带来各自的巧手工艺品,有如艺术展览。在《绕梁七姐诞》的音乐中,也会听到广东音乐的影子,以及取自国家档案馆的妈姐口述历史的珍贵录音。

本月5日,鼎艺团宣布委任蔡宗玲为新任驻团作曲,她将与鼎艺团的音乐家携手推动本地华乐室内乐的创作与普及。即将在“华彩”艺术节上首演的音乐舞蹈作品《绕梁七姐诞》将是她作为驻团作曲创作的首个大型作品。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毕业到美国伊士曼音乐学院修读作曲与乐理双专业,作曲家蔡宗玲的音乐创作常游走于逻辑与感性的边缘。在享受理论研究的同时,她也擅长用现代技法表达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

华乐室内乐创作比赛得奖

作品由蔡宗玲作曲,文化奖得主、舞蹈家梁佩贤编舞,文史研究者李国梁担任顾问,将由鼎艺团首席客座指挥郭勇德指挥。蔡宗玲说:“作品由七个乐章组成,包括《缘起》《回溯》《邂逅》《传说》《织梦》《圆梦》和《传唱》。有些乐章旋律优美,有些则重在声音的设计,让人有穿越时空的体验。梁佩贤老师也在编舞中加入很多浪漫的想象和灵感。”

5月22日(星期日)

哲学系出身的作曲家蔡宗玲,既享受理论研究,也擅长用现代技法表达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她即将在“华彩”艺术节上首演音乐舞蹈作品《绕梁七姐诞》,这也是她作为鼎艺团驻团作曲创作的首个大型作品。

下午3时半和晚上7时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