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让大家目光回到本地

本地旅游作家叶孝忠出版新书《食遇》,图文并茂书写新加坡美食。《食遇》不是美食指南,而是从美食的角度书写新加坡的文化、历史和个人回忆。在新书里,作为独立出版人的叶孝忠,能够不受外界干扰和商业因素影响,真诚地通过文字和图片,与读者交流那些关于新加坡美食的故事。

地点:国家图书馆

《食遇》用图文带领读者走进新加坡的日常生活和小贩中心,在欧南园的炒粿条、竹脚巴刹的545黄埔虾面、东陵福面煎糕、樟宜村小贩中心的椰浆饭中,感受独属于新加坡的、陪本地人长大的烟火气。这是《食遇》要写的。

日期:6月8日(星期三)

《食遇》新书发布会

《食遇》封面是疫情期间人们堂食就餐时,使用的彩色圆点贴纸。叶孝忠说,这样的封面一是为了纪念这几年大家共同经历的抗疫时光,二是因为疫情期间大家不能出国,才会更加关注本地生活,让自己的目光回到本地。也因为疫情,许多人离开原本的工作岗位,成了新一代的小贩。《食遇》封面同它暗示的疫情一起,成为打开、看见新加坡美食的一把钥匙。

主讲:叶孝忠

报名:event.singaporebookfair.sg/foodbook

叶孝忠希望《食遇》引起本地人的共鸣,也让其他文化中的人更了解新加坡。许多人来新加坡首先想尝尝肉骨茶,其实本地人不常吃肉骨茶,也很少在小贩中心看到肉骨茶的摊位,新加坡人日常吃海南鸡饭比较多;还有中国人吃油条配豆浆,本地人吃油条却配咖啡。

时间:下午2时

对吃和食物,新加坡人永远怀抱热情,但食物又不只是饱腹之物,更是文化历史的沉淀,也是个人和集体回忆的栖息之所。

他说:“你在哪里长大,就会觉得哪里的食物天下第一。新加坡人认为,新加坡的食物最好吃,马来西亚人可能认为马来西亚风味更好,中国人刚来新加坡,也肯定吃不惯本地黑乎乎的食物,这很正常,陪着你长大的美食,才是最打动人的。”

在《食遇》中,读者能看到椰浆饭、海南鸡饭、酿豆腐等,贴近新加坡人生活的食物,作者也会根据自己的口味爱好,推荐两三家相应的店铺。但更多是讲述新加坡人与美食的关系和故事,或者美食本身的故事。叶孝忠认为,本书重要的是记录食物承载的集体记忆。

16楼The P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