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操作上,有些项目可以做到即时翻译,但那需要额外资源。也有一些活动,仅仅聆听就能有所启发,比如诗歌或作品选段的朗诵,人的声音本身就具有叙事力量。
王雷事件引起反弹,会否让她接下来策划华文节目时有所顾忌?
2023年作家节受众可以预期什么?人工智能恐怕是不能回避的课题。不过普嘉提醒,不是所有热门议题可以长时间保持热度,比如元宇宙,人们谈论了一阵子便失去兴趣。
那么多与多元的意义是什么?普嘉以新加坡的多语文化为例:“尽管多语文化是我们的强项,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同时做X数量的马来节目,X数量的淡米尔语节目,与X数量的华语节目。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让各语言交流,比如在同一个空间里安置这些不同的声音。”
过去四届作家节对普嘉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尽管2021年作家节前对于王雷受邀的讨论很热烈,但实际去听王雷与其他两位民俗文化学者的对谈的观众并不多,当天早上的线上直播系统也出了问题——可说是雷声大,雨点小。
策划五届作家节会不会上瘾?普嘉坦言这是最后一届了,她相信,作家节总监必须不断更新,才是健康的文化。
2020年冠病疫情严峻,作家节全面线上举行,适应新常态,却也促成现象级名家如玛格丽特·爱特伍(Margaret Atwood)、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与刘慈欣共襄盛举。
策划华文节目会有顾忌?
在普嘉之前,本地英语诗人陈金良与姚家才各策划了四届作家节。
普嘉说,当年邀请王雷谈歌台文化,除了希望在议题上拓展受众,也因为歌台文化是口述文学的一种延伸,足以说明文学的范畴可以非常广阔。她说:“邀请王雷是因为他在歌台耕耘多年,我们希望他能带出新加坡歌台的历史。就此而言,我不认为节目策划是挑衅的。我们认为这会是非常有趣的听故事体验。而我依然坚持,我会尽我所能为观众策划多元的节目。”
新加坡作家节一般都落在11月,第26届新加坡作家节将于2023年11月17至26日举行。每年诺贝尔文学奖也都在10月公布,其实普嘉心中每年都期待作家节邀请的作家能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普嘉眼中,文学的定义非常广,她不认为文学小众,只不过人们平时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是文学的读者。从流行歌、电影、电视剧甚至电玩,这些媒介都包含了文学,作家节的其中一个任务就是让大家意识到这一点。
四年来普嘉与团队策划了上千场活动,但她最难忘的是2022年第25届作家节的闭幕节目,四十多位作家在台上跳舞。“那画面太美了。经过两年疫情,人们终于可以相聚,一起欢庆。”
作为总监,她也得平衡大众与小众、老牌作家与新人、不同媒介,也必须关心当下热门议题。
本地英语诗人普嘉·南锡(Pooja Nansi)是新加坡作家节26届活动史上,首位外聘总监,也是首位连续担任五届总监之人。
普嘉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每一届作家节都给她惊喜,她也承认一个作家节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尤其新加坡作家节除了本地四大语文之外,也包括其他语文节目,没有一个人可以精通所有语文与文类,作家节更重要的任务是提供交流的平台。
须关心当下热门议题
2021年本地英文文学重镇Books Actually独立书店与Math Paper Press出版社创办人陆文良闹丑闻,本地英文文学圈大震荡,割席的割席,沉默的沉默,一时气氛凝重,普嘉甚至还发了一份声明。是年作家节采混合线上线下,以“罪恶快感”为主题,挑战受众对文学的想象,想要提振士气,想不到其中一项座谈邀请歌台艺人王雷参与竟引起作家节公关危机,甚至促成本地华文作家团体大团结于次年举办首届“新华文学节”。作家节也在2022年正式邀请华文、马来文与淡米尔文顾问共同策划一些节目。
王雷事件催生出新华文学节,普嘉更是喜闻乐见。她说:“我一向觉得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