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给女儿寄来许多录音,都是在交代如何照顾花草—— 父亲对女儿似乎说了很多话,实则与不说话无异。
或许,伊芙之所以进入这座花园,之所以那么努力地去回忆自己与父亲的点点滴滴,是为了思考自己究竟是不是个好女儿。
女性究竟能不能从父权的枷锁挣脱出来?《身》没有解答,对女性的待遇甚至没有太多的着墨,但剧中所触及的女性议题,发人深省。
向花草学习如何爱
但也许这就是这部剧要带出的讯息。不要忽视身后的微光,愿我们都不会成为最后的园丁。向花草学习,或许我们会更懂得如何去爱。
难忘女儿带母亲到电影院看“王子与公主”式的浪漫电影,两代女人一起谈话,伊芙问母亲当初为何离开家,也问母亲自己该不该答应男友的求婚。母亲回答女儿,这世上没有白马王子,只有差不多的男人,做女人就该将就点,她们身边所有的阿姨姑妈们不都也是这样吗?于是女儿也就马马虎虎嫁给了男友,几年后离婚了。
(作者是剧场人)
女性在剧中的处境是个难以解开的僵局:伊芙的母亲无法寻求个性的解放,面对自己不爱的男人,她却不能选择真正离开,她最后也只能回去与男人共度余生。伊芙一生得不到自己父亲的爱,她的儿子却轻易获得。
演员詹文倩一人分饰多角,在好几个角色之间自由切换,展示了她的可塑性。我看的那场戏,有观众一边看戏,一边掉泪;也有观众在看戏时情不自禁握着身边伴侣的手,足见演员的感染力。从2021年版工作坊形式的《身》,到如今的小剧场版本,这样的艺术发展空间绝对是剧场工作者所需要的养分。如今我们很容易看到各种大型艺术节的主流节目,而实践剧场坚持为艺术工作者提供创作空间进行实验与发展,认可小品的必要,实属难得。
而面对感情的破裂时,伊芙的父亲可以打造自己的桃花源,沉浸在种植花草的追求中,在某种意义上“离家”,却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批判。伊芙和剧中的其他女性,却得不到这样的待遇。
整出戏围绕着“如何爱另一个人”的主题。伊芙最感困惑的,或许是自己的父亲怎么可以对那些花草了解得如此透彻,对自己的女儿却几乎不闻不问;女儿的男友求婚了,父亲毫无意见;在婚礼上,父亲更关心的是婚宴上摆放的各种花草;女儿离婚后搬回家住,父亲竟然也不过问。
开场时,主角伊芙踏进花园,也进入自己的回忆。她一面缅怀刚刚骤然离世的父亲,一面试着处理自己与父亲多年来的关系。伊芙幼小时,母亲离开家,父亲因此开始种植花草。后来母亲回来了,一家人仿佛又过上平凡正常的生活,但父亲从此欲罢不能,多年来沉浸在花草的世界里。
剧名是《身后的微光》,为什么微光在身后呢?谁又是英文剧名里的“最后的园丁”?剧中父亲提到,他多年的园艺经验中,他学会在困境中等待,并寻找光亮。观众不清楚伊芙最后有没有意识到她身后的微光,但伊芙最后也投身照顾花草,甚至在剧末,给几位观众送上小盆栽带回家—— 她既然邀请观众当园丁,也就没有了“最后的园丁”。无论是英语或华语剧名,都是悖论。
父亲和母亲对孙子反而表达关爱与照顾。伊芙不自禁妒嫉起自己儿子来了,也因此质疑,一个妒嫉儿子的母亲还算不算是个好母亲?一朵从不开花的胡姬花,竟然在父亲过世后,悄悄绽放。伊芙对着花朵,情绪失控,也许是因为不堪自己怎么连一朵不顺着父亲意愿的花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