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所以才会生动
“——我写这本书,也想告诉身边的朋友,在我们的对岸,不只是有便宜的按摩、美食和日用品,那里有蔚蓝的海洋莽荒的丛林,有未被时间打扰的‘老新加坡感’——还有不少我们曾经拥有的,却可能早已经或渐渐失去的东西。”
于是认真读完,你应该和我同感,孝忠未免太谦虚,这本书其实不单单只是写给新加坡,同时也是写给移居新加坡或长期不在马来西亚生活的马来西亚人,他都仔细地列出边界人文和州府族谱,提醒流散在外的马来西亚人实在应该多点回家乡探看的家书。甚至,这也是写给想到马来西亚旅游的中港台的朋友,除了让人大汗淋漓的南洋美食和洗涤心灵的甘榜风景,也细心地植入许多没有被深刻体验的偏乡路线,比如马来西亚最美也最不舍得提速赶路的3号公路;比如搭卧铺火车穿过半岛中部热带雨林,中途停在安静得有点暮气沉沉,被繁华时代遗忘的荒僻小镇;比如专程去探访一般游客挤不出时间去体验的新村日常——因此我在脸书上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很快就有台湾朋友留言询问,要怎么才买得到这本书?
并且孝忠的旅游文字,总读得到一团文化软实力在隐隐蠕动,不仅仅是一次性的阅读消费,而是具有卓越的IP内容,才体现出来的辨识度。如果不是把旅游当作日常,周游80多个国家,继而累计下来优质的认知水平,以及活跃的实验性思维,这些场景和这块角度所呈现的马来西亚,根本没有办法蹦跳出来。
即便我是马来西亚人,也觉得特别惭愧的是,竟然不知道吉兰丹有个叫布赖的客家小村,村民每年都会一连10天封斋,参与水月宫澎湃庄严地为主神观音娘娘庆生的盛典;甚至也一再错过每次开车北上返乡却过站不停的瓜拉江沙金碧辉煌的皇家清真寺,以及曾经气势磅礴,如今已改造成博物馆的旧皇宫,这一座不复当年皇家气派的显赫老城。
而隐藏在背后的关键词,除了“老新加坡感”,其实还有他个人对马来西亚的“怀旧情意结”——2022年,疫情结束,新马关口重新开放,他二话不说,第一个选择的旅游地点就是马来西亚,因为他小时候和妈妈出远门,就是过州府,即现在的新山;然后第一次搭飞机,是因为学习成绩不错,父亲嘉勉了一份奖励游,目的地也是马来西亚的云顶高原。甚至到现在,马来西亚是他唯一可以不用怎么准备就随意去个三两天的地方,因为马来西亚可以让他找回失去的、老新加坡晃晃悠悠的慢生活,还有许多可以让自己完全松弛下来舒心晃荡的地方——或者,干脆换个更直接的说法,无论走到哪里,飞到何处,他身上都带着一本马来西亚。
一开始,作者叶孝忠就单刀直入,十分利落地表态,《我给新加坡写了一本马来西亚》的出版企划和推广方案,就是要把好一些被忽略、值得认真去探索的马来西亚,更完整更恳切地介绍给新加坡人。
找回老新加坡慢生活
也许是之前曾担任中国《孤独星球》指南出版人的开阔眼界和敏锐反应,让孝忠对旅游书写常有新的想法,懂得在他出版过的书品中,铺陈《食遇》的奇妙,也知道如何凸显《在南洋小城荡来荡去》的情趣,所以这本遍布人在路上的足迹,充满“动态感”的新书。在策划上,宛如一本赏心悦目的杂志书,图片和文字和谐地唱和,主题和资讯巧妙地穿插,并加入生动的构思和想象,强化了旅游的记忆点,以致从一块街边的曼煎糕,到爬山涉水寻找黑刺的旅程,孝忠写来,都像是一部被剪辑的短视频,充满画面感,十分之生动。
因为真实,所以才会生动——孝忠的文字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拔剑递招,也没有泅波迭起的描述,有的只是平实低调诚恳的记录,把一个乡镇和一座州府隐藏的履历和身份,用最含蓄的手法衬托出来,从而带你体验一趟马来西亚,而不是走了一圈或吃了一轮马来西亚,这两者之间,显然有着太强烈的文化启发上的区别。
尤其面临越来越多的被取代,以及各式各样的被消失,谢谢孝忠比马来西亚人更懂得欣赏也更懂得珍惜马来西亚昔日的美好,将它们一一储存起来,包括——难得的、珍贵的、不含谄媚和杂质的、落在我们眼里越来越陌生的,偏乡村民友善的笑容。
所以这一本书的格局,带给我最大的省思是,游记为什么一定要是攻略?为什么一定要是味蕾的飨宴或风景的探险?为什么地方特色和在地文化,不能够犁开新的角度,和国际化人文旅游连结,展开温和又有深度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