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生好丑唔怕捱,几大都要捱过来”这一旋律宛如主题曲,贯穿于个人故事和群体场景中,点明了全剧的核心:红头巾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各种苦难。务工一场中,年轻姑娘们弯腰担砖石,灯光投射出高大的影子,“捱啊捱”的旋律与劳动号子完美融合,响彻全场,令人动容。

令人意想不到地出现了一大段粤语的说唱,精简地介绍红头巾对新加坡的贡献。在传统的戏曲旋律中,剧中的音效更贴近生活,比如海涛、鸟鸣、枪炮还有冷漠的英文指令。背景设计为简洁的水波纹,有时波光粼粼,偶尔落下分割表演区的灯带也是水波样式。“水”是红头巾家乡三水的符号,也是漂泊南下的大海,同是南洋岛国的象征,还是与家乡联系的渠道,或许更呼应着红头巾以柔克刚的精神,坚韧忍耐,包容一切的苦难。

“红头巾”最近一个多月来在本地成了热搜词语。广东粤剧院呈献的现代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刚巧在此时开场,与本地观众见面。广东戏演广东女,粤曲悠扬中展现岭南人物风情,可谓恰如其分。

《三》选用了群体与个体相互映衬的方式。主人公带好、阿月、阿丽和惠姐是重点人物,其中以带好的戏份最重。四人都是红头巾群像中的典型代表,通过群唱、群舞展现红头巾的整体精神风貌,同时利用调度和灯光讲述四个主要人物的故事。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作为海外演出团体,编创团队对红头巾在本地的经历做足了功课。豆腐街的聚集地、碧山亭的乱葬岗、日据时期红头巾在碧山亭避难的历史都在剧中有所提及,展现了团队对历史的尊重。故事结构以离乡、思乡、望乡和归乡为线索贯穿,恐怕是海外剧团对这个题材处理的侧重;对工地遭遇和本地生活状态的表现相对较简略,但仍能感受到其对这一题材的用心。

所谓现代粤剧,除了人物与故事具有现代性,表现手法上也是有所创新的。戏曲中融入舞蹈和形体,通过群舞表现船舱内的颠簸和战时逃难的狼狈。防疫一节无唱词,仅以水雾和慢动作展现抵新后的第一个下马威式的“洗礼”难关。这些处理丰富了表演形式,也渲染了情感。善于挖掘平凡中的诗意美,是很多群戏给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大多数人都不曾见过红头巾折叠佩戴的过程,编导很有心地把这件小事融入唱词和剧情,通过颇具仪式感的场面,歌颂了她们的坚毅决心。

在每个苦难的间中,有策略地穿插突出几个主要人物,比如务工时,阿丽无法挑起重担,惠姐主动援助并开导。这不仅是工地上的帮忙,而且是面对人生重担时,红头巾之间的相互扶持。战后,带好为姐妹点名,呼应着早先惠姐第一次点名的情节,暗示着红头巾精神的传承。

表现手法有所创新

《三》是女人戏,男角色是穿针引线的配角;红头巾的经历又与苦难交织在一起。但编导在故事和呈现方面并没有过分处理悲情,我们看到的是红头巾如何积极地面对苦难,征服苦难,并在苦难中生存和成长,更能唤起观众对一代女工的钦敬之情。

延伸阅读

带好的感情故事着墨更多,从盼归到战争,从憧憬到噩耗,演员通过长篇唱段细致描绘人物心理,体现了红头巾在混乱时代中的苦痛与坚韧。尽管带好的故事应感人至深,但由于阿哥的形象始终未正面出现,前期铺垫完全依赖带好一人的思念,观众的情绪似乎无法完全进入共情状态。

善于挖掘平凡中的诗意美,是这部现代粤剧很多群戏给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大多数人都不曾见过红头巾折叠佩戴的过程,编导把这件小事融入唱词和剧情,通过颇具仪式感的场面,歌颂了她们的坚毅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