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乐柏于疫情期间加入诗歌节,她指出新加坡社会中有多种不同的语言,除了四大语文,还有为数不小的印地语社群,此外各地移民、移工都丰富了本地语言文化。她记得曾经有一位来自缅甸的家庭帮佣朗诵她的作品,再以英语解释,分享她的国家面对的危机,令人无限唏嘘。而有时候,诗歌甚至不需要翻译,凭声音就能感染受众。
延伸阅读
2016至2019年,诗歌节获得国家艺术理事会种子基金赞助,此后自力更生。丁宜瑞受访时说,如今诗歌节仍获得纪伊国屋书店、一些国际学校与个人赞助者的支持,帮助诗歌节持续成长。10年来他见证诗歌节的受众越来越多,本地文学圈也在不断成长。“我们能够携手共进,因为我们意志坚定要推广诗歌。感觉上有种社会责任。”
情感能够被翻译
跨语言交流,翻译就显得关键,在采访过程中,本地英语、印地语诗人Shilpa Dikshit Thapliyal有了中文名:诗乐柏。她说,Shilpa在印地语中表示创意,而她正在写作的诗集的主要意象正好是榕树。
今年的活动包括一场结合多语文的售票音乐演出“Across the Music Verse”,本地作曲家为苏东坡、泰戈尔、王賡武、陈金良等古今诗人的诗词作品谱曲。
来临的活动也将揭晓四语文组别的诗歌奖。创始人之一陈志锐受访时说,英文诗歌创作的质与量都在成长,但华文、马来文与淡米尔文方面没有明显的趋势,起起落落,确实面对挑战。
丁宜瑞说:“诗歌的核心是情感,这是无论任何文化传统或语言传统都共有的东西。这些情感能够被翻译,就像日本人或华人都能够感受莎士比亚一样。”
接下来,诗歌节还希望能够帮助年轻诗人出版作品。 ▲新加坡诗歌节2024“Un.Bound” 7月26至28日(星期五至日) 艺术之家(旧国会大厦) 完整节目与订票网址:PFS2024.peatix.com
新加坡诗歌节(Poetry Festival Singapore)10年来在原本的四语基础上不断拓展,借诗歌打破语言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藩篱,以文字和声音缔结跨文化友谊。
2015年1月,本地华文诗人陈志锐、淡米尔文诗人拉塔(L.Kanagalatha)、英文诗人丁宜瑞(Eric Tinsay Valles)与马来文诗人阿扎尔(Azhar Ibrahim)在先驱英文诗人唐爱文教授(Edwin Thumboo)的办公室策划了第一届新加坡诗歌节,举办朗诵会、创作比赛,10年来推陈出新,还举办了研讨会、音乐会、诗歌朗诵比赛等。